蒐集各種自由工作難題的系統思考思維模型,經驗萃取成即戰力的企劃、具體錦囊與實用攻略
【興趣變現】想經營自媒體卻不知道該生產什麼內容,怎麼辦?
【興趣變現】想經營自媒體卻不知道該生產什麼內容,怎麼辦?

【興趣變現】想經營自媒體卻不知道該生產什麼內容,怎麼辦?

有位夥伴平時喜歡思考,讀書喜歡寫筆記,這習慣已經持續 10 年以上沒中斷過,近日想朝著自媒體/內容創作走走看卻不知道怎麼開始。

她說到自己勤於做筆記,我發現愛寫筆記的人有個特點(先不論做得好不好):對於「內容創作」這件事有強烈的動機,會不由自主想產出些什麼,可能是文字,或是影像或Podcast。我認為她日後應該會往自媒體,內容創作者發展,這個慾望是擋不住的,這從多年寫手帳這件事也能證明。因為大部分人都不會生產內容(筆記、文章、影片等等)可是她這 10 年來沒有停過。不想斷掉是對「累積作品」的渴望,我也是從大學寫日記到今天,看到累積這麼多就想繼續寫。

她提到「經營自媒體的內容」,我認為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和測試。略為分享我是怎麼找到自己想寫的內容做參考: 我自己架設一個部落格(就是這個網站 reallifehacker),由於不知道要寫什麼,但我很喜歡讀臉書上不少自媒體大大的評論,以及我每天也有看書的習慣,由於沒什麼想法卻又很想創作點什麼,我就單純把每天讀到的東西,照著書中的章節、評論文章「換句話說」,不要抄襲,就是換句話說,把他們的話轉成完全我自己的講話方式後,每天固定寫一篇。不需要有原創,就是換句話說,重要的是每天產出。 假設還是沒靈感的話,就去書店的書架上拿下那些會有衝動想翻翻看的書,花個5分鐘大概看一下後選個章節作筆記然後發出內容。 連續日更(耕)內容半年,每天都要做,太忙的幾天用其他時間補齊就好,然後觀察這180天以來到底做了哪些換句話說的筆記文,就很明確知道日後會朝著什麼方向發展了,如果還是看不出來很歡迎跟我討論。

又說:「寫完後好像就比較沒動力」,表示這不是最喜歡的呈現方式(小說類),可以先去嘗試其他的內容創作。

關於自身三分鐘熱度無法「累積作品」這件事,有本書叫《沒定性是種優勢》提到一個名詞 multipotentialite 多重潛能者,就是對於很多領域感興趣,但同時也容易膩,所以會快速轉換的人。「沒定性,三分鐘熱度」看起來似乎是缺點,然而一般人容易忽略缺點其實是「不可或缺的特點」是個人魅力所在。 三分鐘熱度很棒的地方在於試錯的沉沒成本非常低,不喜歡就換,一旦換到真正喜歡的就會忍不住繼續做下去。 為什麼我很有資格這麼說,因為我從小到大就是個沒定性的人,持續 trial & error 直到開始往自媒體、內容創作方向邁進就沒停下腳步過,沒定性這件事我還算滿有經驗的。

沒性定跟「累積作品的渴望」和強烈的好奇心、不喜歡千篇一律是不衝突的。會感覺衝突的原因是我們想像的作品好像應該是完整的專案,比如一個完整的app或是真的出版一本書。然而累積作品的定義沒這麼狹窄,它可以是一個數百字的小節,網頁中的一個banner,或是餐巾紙上的隨手畫的結構圖,這些都是累積。

即使三分鐘熱度,也遠比什麼都不做好很多。挑戰過的人比嘗試前就放棄來得有價值許多,至少能列出為什麼放棄和覺得無聊的點是什麼。在風險控管的前提下做了再說,比起什麼都不做的人到了年老悔恨,至少趁著自己相對年輕時有嘗試過一定是有價值的。

「對於想從事的領域有點難定義」就是每天測試收到環境反饋才能知道。由於她在自媒體、內容創作這塊的特徵實在太明顯了,我先建議她先朝著這方向試試看,很期待能在半年後看到對方能連續產出什麼。

說到選擇什麼平台,先以我想長期經營自媒體30年的想法做例子來想這個問題,最重要的是「完全屬於自己的網站」,因為妳產出的每一個字,每一段影片或聲音都是日後的「數位資產」,是累積作品的大本營。而臉書、IG、Dcard這些都是其他人的平台,不是用來累積的,而是內容的發射平台,一個 booster 的概念。最原版的內容一定要放在自架網站(買自己的網域的,那種在wordpress,wix底下的都不算),把自己的內容轉換放在IG等等社交平台跟潛在粉絲做互動。 以這樣的思維來說,我還是推薦辛苦一點但日後一勞永逸「架自己的個人網站」。

不想花錢還是可以用免費的平台,諸如 Medium、臉書、IG、Matters(儘管號稱區塊鍊但有時候就是上不去)等等,但醜話說在前頭,那些平台如果碰到問題可能在短時間內就不見了除非有備份,像是之前臉書自己的部落格就是如此,很多人10年來累積的心血說不見就不見,而且工作忙也來不及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