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到底能不能當飯吃?一直是有個正反兩極的說法,有人說要先做應該做的事,才能做想做的事,因此認為對文組有興趣的人都是白癡,呼籲全台灣文科應該全部廢掉,理科就是好找工作才有用,工具人當好當滿;另外一批人大聲疾呼說要追隨內心的熱情。兩邊的說法都有道理,那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有興趣念文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徹底誤解了「把興趣當飯吃」這句話。
不少人從小喜歡電影,因此長大了想當電影明星,然而至少台灣的電影「慘」業大家都知道。
就算當不成電影明星,也想從事跟電影有關的事情,比如導演、製片,不僅幾乎無法溫飽,沒想到卻過得很痛苦的每一天,自己也不喜歡。
因為只關注「感覺有興趣」的事情還不夠,還得關注天生擅長的事。就算喜歡電影,那到底是喜歡電影的「什麼部分」則是大家忽略的。
我們稍微觀察一下,對電影有興趣這件事光是拆解就有好幾種意義:
一、 累積作品的感覺
二、 喜歡企劃編劇故事
三、 熱愛與人合作
四、 批判社會
五、 解析事情的結構
六、 紀錄曾經的人、事、物
還可以再拆解更細,所謂對電影有熱情的人絕對都是不同的面向。興趣之所以能成為工作,端看認同你的人數多寡,畢竟沒有理想的工作是完美的,最後都是堅持持續做想做的事情,最後想辦法造福人群從中賺到錢養活自己。
我認為找到興趣有個萬能公式:「我們會感覺有點好奇,覺得意思的事(甚至稱不上事)」乘以「天賦擅長的特質」,這兩者結合才是有可能是真正有興趣的事。
什麼叫稱不上是件事?我曾經在西門町路上跟一位女孩聊天,她是一位行政助理,她覺得當助理讓她還算喜歡這份工作的原因除了碰到好老闆外,還有個重要的先決條件:她從小的嗜好喜歡看著把歪的東西擺正,或凌亂的書桌分門別類貼上標籤的規律感,她覺得做完這種事就覺得很開心。
興趣就是從這種微不足道的小地方延伸出來的。
那到底該怎麼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呢?我們可以參考興趣萬能公式「有點好奇 X 天賦特質」,從這個公式我拆解了以下三個問題,有事沒事可以做自我覺察:
Table of Contents
問題一:蒐集日常生活抱怨/不滿清單
為什麼要蒐集抱怨清單,因為抱怨是性格的本能反應騙不了人。同樣的兩個人被老闆叫進會議室狗幹,出來後在茶水間八卦時,有人是在意老闆態度很差,另一人則是不滿的重點則是指揮鏈多頭馬車,這兩種人的興趣一定是大不相同的。
問題二:工作中至少不討厭的事情清單
不少人說自己喜歡行銷,可是連林育聖、Mr.Harris都不知道?這表示不是真的,但抱怨工作中還不算特別討厭的環節一定是有的。
問題三:自己認為的興趣,列出特別喜歡、有成就感的環節與層面清單
這是從自己認為的興趣出發,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留言給我,或是知道更多有用跨領域轉職、提案企劃的各種小技巧,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承殷電子報」:https://chengyin.ck.page/a14f1c9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