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各種自由工作難題的系統思考思維模型,經驗萃取成即戰力的企劃、具體錦囊與實用攻略
2024年4月份針對「無聊」課題的反思
2024年4月份針對「無聊」課題的反思

2024年4月份針對「無聊」課題的反思

我這個人從小便非常容易感到無聊,因此四月份除了斷斷續續寫書之外,我刻意什麼都不做,就是晃來晃去,讀讀書,花大部分時間面對「很頻繁地感到強烈的無聊感」,畢竟無聊帶給我生活和工作上太多困擾,我必須要好好面對它。

我感到無聊非常頻繁,所以生活、工作都很不順。舉例來說,我正在寫書,但我寫到一段要去描述一間公司的介紹的直述句,就讓我無聊到爆,就拖延了好幾天不想寫。這跟意義感缺乏無關,因為我很清楚這段話對讀者是重要的,能夠幫助讀者去釐清我下面要展開的問題,這課題跑不掉,但我就是會下意識地去逃避這段強烈的無聊感,拿去看影片或是散步晃來晃去,等等相對來說比較有趣的事。

假設有無聊的情緒量表,我感到無聊的程度從最弱的 1 到最強烈的 10 分,我連小事情都能輕易感受到強烈的 10 分,所以我職涯很不順,很佩服覺得一般人怎麼能忍受上班。

無聊,很多時候是純粹描述一段中性客觀的背景資訊,這就讓我感到超級無聊,是平鋪中規中矩直述講而已,沒什麼特別的,我覺得無聊到爆,腦子不會動。

這跟難度無關,就單純覺得這種事情很沒意思,沒什麼「刺激感」,我覺得一般人很厲害,碰到一般描述的事情,腦袋不會瞬間感覺到壓力鍋一樣無聊到爆炸,我每天很常有都有這種強烈的情緒。

好比說我喜歡寫作,可是寫的主題都比較偏向思考類的,比如說我很喜歡喇賽一些主題「這看起來是一隻筆,但事實上它是一艘迷你太空船」之類的,讓人會「哇,這個問題竟然可以這麼想」。這可能類似要有一點可以挖掘的知識成分,因此針對不太有新的可能性的資訊,特別是沒有沒什麼層次感,缺乏能延展結構的單向表述就感到十分無聊。

如果無聊存在身上的某個地方的話,我覺得是腦袋。無聊對我的強烈感受就像壓力鍋一樣,就是感覺會爆炸,很頻繁感受到爆炸的瞬間,所以我每天腦內都在爆炸。因此,可以說每天的無聊循環大致如下:

  • 一起床看待辦事項
  • 客戶說要修改的細節
  • 協調長照員照顧長輩的細節
  • 做簡報挑選背景、字體等等瑣碎事
  • 去銀行辦事
  • 整理文件
  • 做簡報

至於不感到無聊的待辦事項,感覺我是喜歡在寫作的過程中進行「思辨」,同時有公開分享的效果,就是前一秒在想推理,下一秒岔出「我等會要吃什麼」,所以要用文字把思緒拉回來。因為有新鮮的想法冒出來,所以哪些能在台上對觀眾一直講簡報的人,他們竟然不會覺得無聊,一直讓我覺得很神奇,我反而非常能享受一對一的諮詢或對話過程。

公開演說/講課,對著鏡頭錄製線上課程,因為一直講,單向輸出超過5分鐘就很乏味,超過五分鐘後,沒人給我立即回饋,我就覺得我現在到底在幹嘛,很沒意思,就像跟鏡頭講話一樣很沒 feel。

儘管我曾經嘗試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要怎麼講,可是只要沒有任何一人可以馬上回我話,我就會無聊到受不了。如果是對談的形式我就沒有問題,甚至給人印象深刻的感覺。演講這件事也讓我聯想到做簡報本身。做簡報在擬定每頁大綱、小標還有講稿大綱,做這個步驟沒什麼問題因為一直在思考,然而一旦切換到要把文字轉換成圖像,還要思考配色、字體選擇、字體大小、排版,我就覺得無聊到爆炸。

思考圖像很容易產生無聊感,我發現我想事情時,腦袋會像「跑馬燈」,關鍵字、文字詞句會像是跑馬燈一樣不斷湧現,我就是把它打成文字紀錄下來。至於跑馬燈要怎麼出現,我都是用「問具體問題」的方式,或是用頭腦風暴聯想法,要有問題我才有辦法開啟跑馬燈思考。文字變成圖像,我發現我就是有困難,腦袋會空白,特別是想專注在把跑馬燈的字變成圖片,我會不知道圖片要去網路上哪裡找,因此我做簡報時,把每一頁的文字大綱,甚至逐字稿都寫好,這些步驟都沒問題,可是一旦文字要轉換成圖像表達,我就會碰到很大的困難。

雖然我會用持續自問自答問問題的方式讓自己去思考,問題文字轉成圖像這個過程我就是有很大的困難,這個困難的無聊點在就算我盡力把簡報做好做漂亮,我就是不會感到開心,就不知道自己在幹嘛,這的確是種矛盾的存在。這的確是讓我很容易感到挫敗的經驗,加上又沒有成就感,因此讓我覺得是困惑,因為我不知道勉強自己努力這麼久,到底能對對方產生什麼效果,在做圖時我不知道「正在對誰講話」。

持續對話有回饋對我來說滿重要的,以寫email回信來做對比,我在寫email時很容易進入心流專注,因為我知道我每個字都在對誰講話,然後對方會跟著我文字的思緒走,可是圖像無法,我不能規定對方一個個看圖片,每個人看圖像的方法也不一樣,我無法引導他,也不知道把字體放大,這個顏色調整後的效果對方是否能get到,所以圖像生成對我來說總是困惑、茫然的。我在猜這是我先天特質,加上生活習慣上比較少用圖像 input 與 output,所以會不太擅長用圖像來傳達平常人做簡報時信手拈來的「感受」、「概念」。

我天生喜歡讀書,閱讀文字為主,圖像的話,我很常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達什麼,所以很容易感到困惑。當我看不懂內文在講什麼,需要用圖輔助時才看圖。像是以前讀歷史課本,在講戰爭行進路線,用文字描述不清楚,這時候要對照地圖類似的概念。

我感到很困難的地方是要揣測其他人吸收圖像資訊的方式,這個過程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門檻,圖片總是讓我困惑,沒有文字明確提示,我很難抓到重點。比如有點設計感的海報或是簡報,我就不知道除了文字之外,到底在幹嘛,那些排版和色調到底是什麼意思。不是不理解這些圖像設計邏輯,而是脫離文字之外,這些圖像我就是不知道到底對人有什麼真正的幫助,這讓我很困惑。然而,好的簡報一定會有這種元素存在,用口頭解釋我能理解其文字意義,但轉換呈現到圖像上我腦袋就打結,也不知道這種轉換「到底在幹嘛」。

「圖像對人真正的幫助」就是人們能跟著我思緒的過程。在圖像中,那些色塊的差異跟直接閱讀我文字,或聽我說完一段話,沒有辦法給我具體的回饋,我就不知道別人的反應,因為圖像是很難分得開的。然而,一段文字就不同,別人能夠直接念出她不懂的一段話,我就知道哪裡要加強說明,或是用另外一種方式表現,但圖片沒法「一字一字」的讀出來,我就無法對標別人的想法,也不法獲得回應。對方沒有回應,我就無所適從,因此覺得很無聊。簡單來說,只要一小段時間缺乏某一對象的具體反應或刺激我,我就無所適從,感到無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