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為什麼要經營自媒體?
身為一位想長期經營個人品牌,未來成為穩健一人公司的我來說,在特定領域持續有聲量是滿重要的一件事。
畢竟現在是網路時代,很多人秉持著「酒香不怕巷弄深」的古老哲學,覺得有實力自然有口碑,這邏輯沒有問題;然而在網路時代人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人們無法像古代僅靠口耳相傳的口碑行銷。《讓人一搜尋就找到你》這本好書中有個概念一直提醒我們:
除了把搜尋引擎優化 SEO 作好之外,把職涯當作自媒體來經營是值得努力的方向。《內容電力公司》有個觀念我認為說得很好,以個人能力與市場需求的交叉甜蜜點為前提,穩定產出有價值,對受眾有幫助的內容來持續吸引潛在客戶,並持續曝光自身的專業能力,使之產生信任。
至於要怎麼持續源源不斷地產出有價值的內容呢?以解決客戶的痛點為核心持續撰寫職場心得文、教學文與攻略文。持續產出這件事除了靠紀律外,更重要的是海量輸入,大輸出的過程。
海量輸入到有紀律地高品質輸出內容
從輸入到穩定高品質輸出內容的流程中,在《輸入為輸出》這堂線上課程,瓦基老師不斷地反覆強調「把網狀的思考,用樹狀的結構,展現在線性展開的語句裡」。這句話時常提醒我重新整理思緒。老師一再叮囑不要忽略步驟,特別是在寫筆記和書籍時,不是急切地下筆寫初稿,反而是勤奮地做筆記。了解輸入到輸出的流程非常重要,不能只是盯著空白的 Word 螢幕等待靈感降臨。相反,我們應該從已經做好的筆記出發,開始建構我們的知識宇宙。
要輸出前得先勤做筆記,當初我也想到使用卡片盒筆記法。可是《卡片盒筆記》這本書清楚闡釋了「為什麼」要使用這種方法,好處是激發讀者的好奇心,鼓勵身為讀者的我們嘗試。然而,在實際操作的部分卻沒有詳細說明操作流程,讀者往往無法直接跟著操作。
由於我有日更文章的習慣,每天規定自己30分鐘內一定要生出一篇短文,無論品質好壞。我走在路上,讀書,看影片都隨時在iPhone的備忘錄做筆記,把隻字片語紀錄下來寫成短文這樣維持了兩年時間,卻發現所謂的筆記越來越亂,想到要找素材時常找不到。
筆記不等同於卡片
當初自以為讀懂了《卡片盒筆記》,直到朱騏老師的《知識複利筆記術:卡片盒筆記法的數位應用實戰指南》這本書給我當頭棒喝:原來「筆記」不等同於「卡片」!
在書中的操作流程中,朱老師指出了一般人會犯的操作錯誤,以為把當下紀錄的靈感隻字片語或書中摘要,單純換句話說後就能直接放到入卡片盒筆記中的「永久筆記」。可是老師會做一個關鍵動作叫做「HQ&A」的筆記法。HQ&A 是一個縮寫,由三個英文單字組成,分別是 Highlight(畫記重點)、Question(問題)、Answer(答案)。使用方法如下:
- Highlight(畫記重點):在閱讀時,將你覺得有感的原文內容記下來,可以手寫、複製貼上等方式。
- Question(問題):根據你畫下的重點,思考這個重點背後的問題是什麼,即如果這個重點是答案,那麼對應的問題是什麼。
- Answer(答案):根據你提出的問題,用自己的話換句話說 rephrase 寫下答案。
特別是從第一步驟 Highlight(畫記重點)重點摘要中對著內容自問自答,到最後寫出自己思考過後的答案,此思考流程才是真正的思考有辦法納入自身的邏輯中,這概念對我滿重要的。
覺得寫作時常沒有靈感?所謂的靈感比日本壓縮機還要稀少,不然就不叫靈感了。該書透過具體的步驟和範例,能夠學會如何有效吸收知識,並轉化為屬於自己的卡片。在知識組織方面,書中解決了最多讀者感到困惑的問題:「我該如何整理卡片?」透過暫存區、資料夾結構、索引編號等實際操作的展示,我們可以快速學會把寫好的卡片妥善地整理,不再擔心找不到或者擔心儲存卡片的結構太複雜。
在知識產出方面,朱騏老師展示了時下最流行的「內容地圖」(Maps of Content) 概念,讓我們以「以終為始」的心態,將自己吸收和組織過的知識,更進一步地轉化為產出。透過內容地圖的指引,我們能夠有效且快速地撰寫社群媒體貼文、部落格文章、書籍,甚至在未來製作課程講義、演講文稿等各種知識類型的產出成品,而非單純使用 index 索引這麼簡單。
因為在存卡片的分類時,我們會有一套自己的邏輯;如果在筆記轉化成自身邏輯能理解的卡片缺乏自問自答的轉換過程,表明我們沒有想清楚,沒有真正理解而是短暫記憶,過了不久就忘了。當然,時日一長也就忘記這張卡片到底存在哪個分類。分類編碼是按照自己的邏輯,特別是輸出寫成文章的上下脈絡 context 而定,直接使用他人的分類,那永遠不是自己的。
結論:這本書可以怎麼用?
由於我每天都要寫點東西,加上本人思緒滿跳耀的,過往太習慣筆記直接變成自以為的卡片導致很亂,時常找不到素材在哪,我目前是隨身帶著當作每天寫文的 SOP check list,逼自己按照步驟做成卡片。而且這本書的文字讀起來很用心,感受到作者非常真誠,跟市面上硬梆梆的軟體工具書截然不同。我正在嘗試用這本書的寫卡片流程寫下一本書。
如果你讀完這本書有什麼心得,或是在經營個人品牌,成為自媒體有任何問題,非常歡迎寫 email 與我分享。
我 Email: [email protected]
有更新博客來的評論,然後針對他人幾點評論做了點補充:
題外話:明明是本爆表六星好書,為什麼有些人只給一顆星?
我覺得在此頁面僅給本書一顆星的人們,很明顯不是內容創作者,也沒有在現實生活中實際操作「卡片盒筆記」。
依據我個人有限經驗,每天寫一篇公開短文(2000字以內)是種建立自己知識宇宙的修煉,日日寫作就像「知識慢跑」,在對的姿勢為前提下跑久了身體才會健康。有句話說得好:「誰都有可能會背叛你,但肌肉不會」。日更寫作對我來說就像是大腦肌肉鍛鍊一般重要。
如果不相信,你可以試試看連續 90 天不間斷日日寫一篇 2000 字短文,一定要「連續」喔!平時沒有做筆記轉卡片成習慣的人,依照我過往的經驗,我猜連 30 天都撐不過。這本書的操作跟我練習日更寫作訓練的經驗幾乎一致,也找到了實際操作中我卡住多年的盲點,非常感謝。
再來,僅抓著一本書的錯字、排版、舉例中的細節不放卻忘了整片森林,我認為非常可惜。讀書很多時候除了單純讀爽的之外,就是為了解決我們現實中的疑難雜症,書籍是成本十分低廉,效益極高的投資自我工具。我們用非常低廉的價格便能把其他未曾蒙面的人經驗放到自身經歷中「對答案」,有用就帶走,沒用直接忽略。這就像去淘金,光站在洞口抱怨雜草太多,卻完全忽略洞內的金礦,真的非常可惜,也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另外,有人質疑本書作者在一張卡片中塞了一堆案例、觀點與總結,抓著「一張卡片應該呈現單一精簡的知識點」的核心精神不放,因此斷言這本書偏離核心精神。我懷疑會有此類評論者,很可能僅讀完了申克‧艾倫斯博士,《卡片盒筆記》,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會講這種評論的人,我強烈懷疑他們沒有實作,只把書讀完而已。
在讀一本書時,強烈建議先大概了解一下本書作者的背景。作者朱騏老師本身是名技術寫手,意思是他擅長撰寫操作手冊,也就是說管什麼高大上的核心精神,能解決用戶問題才是王道。
在我做筆記的有限經驗中,以每天寫一篇短文為出發點來做卡片時,在撰寫一個知識點當下,腦海很容易冒出過往的自身經驗、之前讀過的金句、數據(我發現,腦海冒不出來,表示做筆記的方式與流程有問題),這時候要趕快紀錄下來放進去,不然就忘了。的確,一張卡片容納一個知識點「理論上」完全正確無誤,也應該這樣做,然而實際操作中非常困難,除非花更多力氣去把案例、觀點、總結都各自拆開來成為一張卡片,這會累到讓人不想整理直接放棄,我實際操作的經驗是如此。
https://www.books.com.tw/booksComment/getCommemt/001096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