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羨慕能邊旅行又能持續工作,收入不中斷的生活方式,那些有能力在沙灘上敲打著鍵盤或是待在自己認為舒適的地方做著自己喜歡的事,累了就去衝浪一波後再回來繼續回到崗位上奮鬥。
這種生活狀態讓人十分嚮往,追求邊旅行邊賺錢是一門值得深究的學問。
我認為其實工作的本質就三個字:「做生意」,工作 = 做生意。就算是在工地搬磚頭、一般上班族或在手搖飲店打工,都是在用自己賣服務,為付錢的人創造價值。雇主或公司可能需要我們的體力、時間,我們就用這些有限資源去幫對方創造價值來交換交易介質,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付得起帳單。
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無論想以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過日子,我們都要不間斷地為了他人「持續提供價值」。要讓付錢給我們的人或組織產生價值,把自己想成某種「具有鮮明個性的工具」最簡單,身為有個性的工具的我們本身能提供什麼樣的功能,藉由產品/服務的形式來幫助別人,從中產生價值來交換變成錢。
一定會有人說有些人就是不事生產,就以當包租婆/公來講,看似好吃懶做,但我認為她/他們還是有持續提供價值:滿足客戶的居住需求,不少人願意為了住在某地而買單。
身為工具,我們有功能可以藉由產品與服務提供價值,但打造產品與服務有很高昂的機會成本,最大的風險在於沒有市場需求,沒人願意付錢時怎麼辦?
就以咖啡、手搖飲的需求對照來觀察,台灣人幾乎人手一杯飲品,看似市場很大但競爭異常激烈,如果我們起步沒有一定的條件要成功變得很困難。這也表示我們不該過度競爭,一定得在紅海中殺出血路或是模仿對方。儘管市場看似廣大若做不出差異性,連 1% 的市占率都很難有。
我們要滿足的無疑是一群尚未被滿足的客戶,這樣的機會從外面看並不明顯,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我們得在「市場裡面」才有可能發現兩件重要的交集:
- 尚未被滿足的需求
- 有明確市場需求加上有一群固定的願意持續花錢解決這麻煩的客戶
妳/你可能多少有耳聞那些做生意成功的小故事,像是什麼當初覺得做某件事很麻煩,在市場上找不到滿意的解決方式於是自己動手下去處理,因為天時、地利與人和成功賺到錢順便養活一家老小的都市傳說。
這狀態就像是在海邊衝浪一般,當浪準備來時我們得做好準備;為了做好準備,我們有一堆技能樹必須點滿,那該怎麼開始呢?
我認為我們可以從列清單做起,什麼樣的清單?我認為有三種清單:
一、蒐集生活周遭一直被重複抱怨的清單
二、蒐集自己不斷被他人稱讚、詢問、請益的清單
三、工作中每個環節能被玩出什麼不一樣的清單
不少市場需求都是聆聽抱怨開始,有抱怨就表示可能有商機。當然我們必須解析背後的意義,就像是 19 世紀的都市居民抱怨馬不夠快,我們不是提供更快的馬,而是車子。有些抱怨不能膝蓋式的反應而是需要解析以及配合自身能提供的方式。
自己就算是普通人,在親朋好友之間總是會被問、被請教一些事情,儘管這些事妳/你認為根本家常便飯,比呼吸還簡單,但這可能就是妳/你天生的優勢,善用自身的不平等優勢來開展自己的獨特生意。
就像生來美麗漂亮的女孩常常被人稱讚,甚至到年過 40 還依然美艷動人,就有可能會被問說平時怎麼保養的,這就是不平等的優勢加上後天努力的結果,在非同溫層中或許具有稀缺性,難道這沒有一丁點商機嗎?
至於工作清單,我們工作中每個環節,特別是上班族中被要求加班的項目,我們仔細拆開來看每個步驟與各個環節,難道只有一種方式能處理嗎?我們不能稍微研究一下其他廠商、國外達人針對這些事務有什麼不一樣的作法,我們稍微做些改良,不就是能拆開來成為副業接案的基礎嗎?
我觀察到,光是成為一般上班族的基本技能永遠都是硬需求,全然市場剛需。俗話說美麗的女人總是缺雙鞋、成功的男人總是少隻錶、優秀的學生總是缺一堂簡報課。
要成為稱職的上班族一點都不簡單,總是會有人不會做簡報,總是有人不會寫會議記錄、總是有人不會 close 訂單,也總還是有人不會用 Office、Adobe 系列軟體。
這些不是市場需求,什麼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