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各種自由工作難題的系統思考思維模型,經驗萃取成即戰力的企劃、具體錦囊與實用攻略
沒興趣怎麼熬到有興趣?
沒興趣怎麼熬到有興趣?

沒興趣怎麼熬到有興趣?

很多人討厭工作,要真正財富自由完全在家耍廢很困難;相對地,把工作本身某種程度轉化成自身興趣就相對簡單地多。工作一定有討厭的地方,至少把興趣融入其中就不會這麼排斥工作。

怎麼把工作某個環節變成興趣,每個人的答案一定完全不一樣,僅有參考準則卻沒有標準公式,關鍵在於自我覺察出自身能樂在其中的點。

以我這種駑鈍之才練習寫程式為例,因為種種因素我必須比別人挫折數倍,我自身有A.D.H.D. 注意力缺乏不說,思緒還比較跳躍的毛病。經過的一段不短的時間有發現克服的方式,這讓我有個啟發:我們針對工作本身不能忍耐,絕對不要忍耐,而是找出能舒壓享樂的點。

我一直相信羅馬人的諺語”Carpe Diem”,中文翻譯叫及時行樂,這概念對培養興趣是很關鍵的。

至少在培養興趣這個領域來說,大家秉持著延遲享樂的理論以經驗來看顯然是不對的。

我認為沒人能真正所謂的延遲享樂,為什麼?

你以為巴菲特在延遲享樂嗎?從他兒子的傳記可以知道他每次進入他爸房間,他爸要好一陣子才意識到他有進房間,在心流的狀態他樂在其中,一點都不痛苦,看財報本來就給他滿滿的愉悅感。

當我們以為那些NBA球員是在刻苦的練習時,不!他們其實挺享受的,我們眼中的痛苦對他們來說充滿意義,有了意義根本不是苦,而是某種程度的享受,甚至一直持續有愉悅感。

這愉悅感從哪來的,第一是心流,第二是強烈的好奇心。

興趣的來源一:心流產生的專注

先談談心流。心流是由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提出的一種概念,描述的是當一個人在做某種活動時,全然沉浸其中,忘我並享受其中的狀態。在心流的狀態下,人們通常會表現出高度的專注,忽視外界干擾,並且有強烈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

當進入心流時心中的雜念會消失,也不會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唯一的念頭就是要破解眼前的關卡,這感覺甚至比做愛還爽。難怪有不少男生專心打電動把女朋友晾在一邊,因為電動設計的機制帶容易讓玩家進入心流。

再痛苦的事情一定有能樂在其中的地方,每個人的點一定都不一樣,但我敢保證絕對有,想打臉我盡管來找我,因為我一定能幫你找得到(因為彼此會花不少時間探索,所以真心要找的話還是會收點費用)這方面我還滿有信心的。

為什麼我敢這麼有信心?因為讀過Viktor E. Frankl《活出意義來》當年他待在集中營的書就知道,或是再這麼艱苦的環境下還是能「恍神」樂在其中。

有人回應說台灣很爛,不適合發展自身的興趣。誠然,在台灣生活對不少人來說就待在集中營,對!在某些人眼中台灣鬼島就是爛我承認,我們都肉身窩在這集中營,既然現階段我們逃離不了這個大集中營,那不如學學福蘭克找到能享受的地方,身體是牢籠但心中是自由的,每天從微弱的縫隙中發現機會,一旦有機會就逃走。

討厭台灣想移民?嫌美、加、澳、歐洲又太貴?葡萄牙28萬歐元置產就有,再不行就拿數位遊牧短期居留簽證,用你現有的專業賣線上課程定價2000元賣給5000個人就有,不要說不可能,有網路連線的地方凡事皆有機會;馬爾他島條件也還好。這麼討厭台灣沒關係,趁還還有體力還有時間,等著東亞局勢開始動亂前積蓄實力趕快走。

不然一直在鍵盤前面瘋狂打字抱怨白飯沒有免費,對你想逃離所謂的鬼島有什麼幫助嗎?既然有時間為什麼不趕快找到自己的興趣鑽研,累積實力往你想去的地方趕快去,怎麼還有時間跟人家蹭白飯的流量?

還有美國越戰英雄約翰.麥肯(John McCain)從越南戰俘營歸來,他當初能活下來絕對不單是靠一味地忍耐,而是每次被嚴刑拷打時就有技巧地吐露出一點點消息像是擠牙膏那樣,能活下去不是忍耐,而是發洩與舒緩,並想辦法從中任何縫隙中看到希望,「聚焦專注」在任何有逃脫的機會。

興趣的來源二:強烈的好奇心

好奇心跟心流出現時會一體兩面,有時候兩者的界線是模糊的。好奇心是一種驅動我們去探索新事物,了解我們不熟悉的領域,並追求新知識和經驗的內在動力。好奇心使我們對我們所處的世界保持開放和興趣。

好奇心的來源來自於對矛盾的事物感到有趣,比如在捷運上有人頭上頂著一個魚缸,這從來沒看過就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去緩解這種矛盾的現象並提出一個可能的解釋,這也是啟動心流狀態的一個關鍵因素。當我們對某件事情感到好奇,我們可能更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探索並完全投入其中,這就有可能引發心流狀態的產生。

當我們一直處於心流狀態中,我們會經歷到一種充滿樂趣的,全然投入的學習狀態。這種狀態可以強化我們的好奇心,讓我們更想去深入學習,繼續維持心流狀態。

無論是股神巴菲特還是NBA球員,我們可以說他們工作的某些環節就是他們的興趣。工作一定有痛苦的地方無法逃避,但優秀的人通常都能夠找到能夠自得其樂之處。

至於怎麼找到工作中由好奇心與心流交織的環節?我們之後的文章會慢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