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學念歷史系,從以前到現在很多人問我大學念什麼,一旦回答歷史系,不少人都會回應:「喔…」然後空氣凝結 2 秒鐘不知該接什麼。
這是個有趣的現象,台灣社會氛圍強調學有所用能馬上變現的即戰力,這無可厚非,在古代難道沒有這種問題嗎?我認為古人學歷史的目的跟現代人截然不同。
工業時代前期:歷史是精英教育,是社會的統治階層代代相傳怎麼做出智慧決策的系統性訓練,簡單地說就是「跟古人對答案」。
工業時代以降:現代義務教育是為了培養工廠生產線上能讀書寫字的員工,歷史成為義務教育的一環,不是教我們做出每個人人生中智慧決定,而是有效成為社會運轉這台大機器中一顆有效的螺絲釘。因此以往精英教育的思維訓練與怎麼做出智慧決定的案例探討在義務教育中不是重點。
歷史就像一個龐大的檔案櫃,我們現在發生過的事情很大的機率以前也發生過,這時候只要翻翻檔案夾找出當時人們面對此種困境時怎麼做決策的,也能磨練我們自身的決策能力。可以先把書本放一邊,找到一個類似的案例,我們會怎麼做這個決定,當時的人是怎麼做的,是一種對答案,找到自己盲點,持續優化決策品質的概念。
跟古人對答案有個重要前提,也是歷史系專業教育的目的:歷史中智慧決策的案例多到數不完,怎麼找到合適的案例從中有系統地經驗萃取,幫助處在現代的我們做出智慧的決策。因此歷史系教育系上學生三項思維技能:
- 考據真實:不被人帶風向,盡力找出最接近的真實樣貌,這也是很多歷史學家一輩子都在精進的基礎功。
- 找到趨勢:跳出繁雜枝微末節的泥淖中,看事情有個整體系統架構,既見樹又見林。
- 賦予意義:對原因提出解釋,畢竟歷史不會重複卻會驚人的相似,但以系統論的角度來觀察,同樣是討論戰爭,我們不能武斷地說一次大戰跟烏俄戰爭是一樣,這是極其愚蠢但大部分人都很容易用表面現象過度類推的結果,這種案例分析,萃取經驗幫助我們做出智慧決定一點幫助都沒有。
很多人堅定認為歷史就是博聞強記的死工夫,我認為這些人是連史學概論的第一堂課都沒認真在聽老師講話。「跟古人對答案」用過往案例做出智慧人生中決策,這種思考模式怎麼可能照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