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生是很缺乏動力的人。我整天只想耍廢,在街上閒晃什麼也不想做,做什麼工作都覺得很容易心累,想說要不要去動機式晤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看看能不能治癒我這個躺平症。
我很羨慕那些對工作有辦法維持滿滿電力,似乎生下來就是「勁量電池,渾身之勁,哈~~」。
一直被懶癌困擾著,但今天我無意間聽到隔壁老闆在訓員工一句話:「你覺得對賺錢沒動力,是因為你一天只賺2000塊;當你一天賺5萬時,或許會有點感覺;可當你一天有能力賺50萬,你怎麼可能停得下來,工作其實是會上癮的。」
我突然被這句話震撼到,世界上的確有人能日進斗金,除了單純賺錢這種為了緩解生存焦慮這種馬斯洛最底層的需求外,那些有錢人已經是為了成就感,而且是對他們自身而言是很大的成就感。
我個人一直無法有所謂的成就感,從小就很困擾;然而,當我想像每天做了這件事,就算是件小事,可能是追劇,想想追劇就能每天50萬自動入口袋(打個比方假設啦),你會不會想繼續做,你只要做了就停不下來。
這也讓我想到,所謂「想要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假議題,會有這種思維表示你覺得投入的事情不值得你期待的回報,簡言之就是不划算。
找到適合自己的商業定位就是這樣,你覺得一個月賺10萬很累,因為覺得不划算,但想像變成一個月就有一千萬的收入,你還會覺得累嗎?你還想要追求所謂的生活與工作的平衡嗎?
這給我一個啟發:既然覺得回報不夠,覺得累,那就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把自己放在不同的「商業結構」上,不要說不可能,只是你沒去認真找,找不到就問人,問不到就讀書,讀不到就請人找答案,答案一定有,就看你要不要。
商業結構意思是,以當老師來講,在高中當老師了不起一年90萬上下;但同樣是老師,在抓對自身商業模式的前提下開個線上課程就有年收千萬(例如瓦基老師),把自己放到不同的商業結構中,收入天差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