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往往源自於痛苦,而痛苦的根本來自於比較。當我們感受到某種不滿或不安時,實際上就是內心在比較自身與他人、現實與理想的落差。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中,沒有人願意落後於他人,而這種比較所帶來的痛苦,正是需求萌生的起點。
例如,你原本對單身生活感到自在,認為一個人過得很好。但當你看到某些文案,腦海中不自覺地開始進行比較,從「我是不是應該像他們一樣有個伴侶?」的念頭中產生了需求。這種內心的落差感正是需求的具體表現。
找到需求的關鍵在於,如何激發出用戶內心深處的比較欲望。文案的作用就是點燃這種欲望,讓用戶意識到他們與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比方說,市場上對於「剩男」「剩女」的焦慮正是商家刻意製造的比較標準,讓你原本覺得單身無所謂的心態,因為不想被「剩下」而開始產生想要談戀愛的需求。這種需求來自於內心的比較與證明自己的渴望。
要找到需求,就要先找到讓人感到痛苦的比較點。這個痛點讓用戶覺得「我必須要改變」,而這個改變的動機正是需求的來源。因此,理解比較與痛苦的來源,並運用這種心理機制,就是我們在尋找需求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