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典範轉移
在不遠的未來,工作再也不是「原本的工作」,什麼意思?
《大缺工》這本書中闡述,作者觀察日本社會的少子化和高齡化會大量缺工,導致一般人們對工作的概念產生「典範轉移」。
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聽起來好學術很拗口,也就是白話俗稱的「被毀三觀」。
原本被人們習以為常的common sense基本信念、理論或方法的根本性轉變。例如:
-以前人認為世界是天圓地方,完全無法想像雙腳上是站在地球上
-從地心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日心說(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
-從牛頓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上述都可以看作是人類思想上重大的典範轉移。
少子化(出生率降低)和高齡化(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導致年輕人口減少,而年長人口的比例逐漸上升,這使得勞動力供給變得嚴重不足。隨著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退出勞動市場,勞動力需求難以被年輕人填補;而自動化、機器人技術及AI應用無法在未來20年內「立刻」補上勞動力的缺失。
畢竟現在機器人有辦法替代24小時長照護工嗎?機器人能馬上替代人類士兵去當兵嗎?未來10年確定還是沒辦法的。
這些硬需求是這三年內就要有的,科技進展還遠遠跟不上需求;就算有了這些科技也無法馬上普及到民間,初期成本降不下來,平民也用不起。
各種組織被迫放棄傳統的全職工作模式,不得不接受更加靈活的工作安排。
要找到年輕人工作越來越困難,因此當今的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將會崩潰,現在習以為常的「工作」概念也會發生轉變。
▍大缺工時代,工作一定要好玩,要感覺能幫助人
未來的工作型態要兼顧「好玩、有意義」不然不會有人願意做,或者轉成某種能幫助別人的「類工作活動」,動機是要讓人在工作過程中感到開心,有收穫的心靈滿足感。
舉例來說,日本的Whole Earth Foundation 設計遊戲化的方式,讓在地居民維護當地的基礎建設,某種程度彌補了大量地方公務人力維護基本設施的不足,像是電線桿、馬路、人孔蓋要有人通報修復,這表示要有人去巡,以前只能靠公家人力,現在可以部分外包給遊戲化的社群,人們也主動貢獻一己之力。
還有另外一個案例是日本的Patrorun,市民一邊慢跑一邊幫忙社區巡邏,現在已經從福岡普及到多個鄉鎮地區。
這些類工作的活動都有「很明顯地幫助別人」、「能夠得到報酬」、「時間能靈活參加」。
▍自營商的副業機會
工作不能枯燥乏味,又要兼顧心靈滿足感,時間又彈性,其實也是某種體驗經濟,因此「重新設計工作」會是一項硬需求。
特別是台灣未來10年會有數百萬人因為要照顧家中長輩,根本無法好好上班,不得不從事自由工作,或是類自營商的彈性工時來照應。
你可能很愛上班,未來是沒班可上,長輩們會讓你無法專心上班。
試問,你一週三天會在半夜三點被臥床的失智老母親驚醒送急診等病床,病床等一週還不一定等得到,有錢也沒病床,除了你可能會有PTSD外,連續操勞幾個月下來,你還有辦法隔天早上9點打卡,精神抖擻在會議室跟客戶開會?
現在你還能順利打卡上班的好日子,應該偷著樂吧!
有能力設計心靈滿足又能時間靈活的體驗工作型態,會是未來的副業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