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溫層在學習新的職場技能,他們非常認真利用下班時間花不少心思上線上課程與實際練習,但連續幾個月下來課程內容越教越多,前面忘記了後面新進度跟不太上,加上不同作業需牽涉不同技能的切換讓自己吃不消。
過去幾個月的密集教學把過去與現在的新舊技能讓他們感到混淆,自己的課堂上的練習作業也沒辦法達到商業化交付的門檻,這段學習歷程覺得十分挫折。
這種挫折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面臨這種停滯不前的狀況時我認為我們更要保持冷靜,透過一一拆解問題與覆盤的方式來檢視過往的表現,而不是一直處於焦慮和覺得自己好爛的自我否定態度度日,陷入惡性循環。
Table of Contents
進步的唯一手段:覆盤
依據我自身在校園與出社會的有限職場歷練來觀察,我發現當我們在面對工作與生活中各式各樣的問題時,需要不同的技能與了解背後的底層邏輯,這些都需要靠所謂的自學。可是實際上這過程不是自己學,反而是自己教自己,國外針對這種狀態叫 Self-Taught 是更精準的描述。
妳/你一定會說我本來就不會,怎麼可能自己教自己?這得透過一招也是唯一進步的方式,現在有個比較夯的名詞叫做「覆盤」。
這邊必須先解釋「覆盤」這兩個字的來源,它是下圍棋的術語,意思是棋局比賽以及練習結束之後,職業棋⼿會透過回想剛剛的對奕過程,先在腦海中試著重演⼀遍,該盤棋在雙方的各種攻防中一一檢視⾃⼰所下每⼀步的優劣得失的關鍵,從中提出各種假設,梳理出最佳⽅案。
我們如果看洛基、第一神拳,那些拳擊選⼿都會回放⾃⼰與對⼿的比賽紀錄來檢討⾃⼰或挖掘對⼿的強項與弱點。
這個概念說穿了也沒什麼,在許多運動比賽或者是遊戲中比比皆是,可是放在實際生活中卻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兒,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一口氣跨太大步,把大問題拆成一系列小問題
以學習新的職場技能來講,我們最重要的是快速應用新習得的知識與技能,並在實務中讓我們的收入逐步提升,但很多時候會一下子跳太快,覺得馬上要做出跟前輩一樣的結果,沒做到就覺得很挫折。
我認為我們應該先求有,再求好。也就是說先做最簡單的事:就是每天做,把大的問題拆成小問題。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我們在練習文案企劃的職場寫作,每天被要求寫 1000 字實在太困難了,不如就從一句話開始寫,每天都寫一句話就好,就算每天太忙但總有時間上廁所,上廁所的五分鐘就能寫一句話,很難嗎?
每一次進步的檢核點必須非常具體
逐步推進難度,依據SMART原則,進步目標盡量具體明確。剛剛講的每天寫出「一句文案企劃文」就是個很明確,不容有任何模糊空間的執行目標。
撰寫時請依據 S.M.A.R.T. 原則,盡量具體明確,這包含:
- S—明確的(Specific)
- M—可衡量(Measurable)
- A—可達成(Achievable)
- R—相關的(Relevant)
- T—有時限的(Time-bound)
我們每一次進步的目標檢核點,千萬不要設定成什麼完美的計劃,先求有就好,「每次訂計劃都有寫」會比「想追求完美但⼀直不敢寫」更為重要。
我發現不少⼈無法堅持⾃⼰的⽬標並不是因為太笨、缺乏動機或是沒有能⼒,⽽是太少針對⾃⼰的學習過程去設置「檢查點 (checkpoint)」。簡單說就是花太少時間在思考每個環節該做什麼? 怎麼做? 以及如何做的更好?反而一直在蠻幹,覺得腦袋很混亂就放棄了。
把面對難題的思考過程一行一行寫下來
如果妳/你一直覺得會被問題卡住,思考時覺得腦袋一片空白或是非常紊亂,有一本書還不錯叫《零秒思考⼒》,這本書的作者⾚⽻雄⼆建議我們「把思考給寫下來」。無論寫文章、拍影片或是做視覺傳達作圖時都一樣,在進⾏任何問題的思考時,把思緒一行一行寫下來。
可以嘗試看看,15分鐘內針對一件事的思考一行一行地寫下來,就連沒有任何想法時,妳/你就一直寫「我現在沒有想法」,還是沒有就繼續寫「我還是沒有想法」。很神奇的是,我發現每次一直寫我沒想法幾十次,想法就莫名跑出來了,真的很有趣。
以我的經驗來觀察,沒有試著一行一行寫在紙上或打在記事本內,我們其實不算真正在思考,只是隨著思緒跳躍起舞而已。
做任何事情,尤其需要組織計畫的事,在腦海中把想法化為精準的⽂字,這樣做本⾝就是⼀種思考過程,既簡單⼜有效。
一定有人會反駁說不對啊!我學新的東西跟舊的東西會混淆,這還是回歸到老問題:我們沒有搞清楚事務運作的底層邏輯。
就像是我們用 Photoshop 作圖時用遮色片,它的原理不是遮住什麼,終極原因是光線的變化。我們不是去背技能的步驟過程,而是背後的邏輯。要摸清邏輯就是有賴於大腦的思考,但大部分的人就是蠻幹與死背,卻不去思考,一旦碰到新的題型就慌了。
複雜問題是需要一一拆解的,大問題拆成小問題,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現實與目標之間的落差沒有明確用文字描述出來,要先想到後寫下,才算是完整思考一遍。
不然感覺上好像有學到,但完全派不當用場等於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