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說第一桶金很重要,明明收入不高還要存錢覺得很痛苦。
確實,因為資本主義社會隨時隨地鼓勵我們消費,相對於父母親那代先不論沒錢,就算有錢能消費的項目也是有限。我們這代隨時活在被轉移注意力,要緊緊盯著我們人生想追求的目標與理想,比父母親那代還困難得多,但也不是沒有方法。
第一桶金不是拿來投資的,而是用來當作一年完全不工作的「緊急備用金」。一年不工作還能生活的金額因人而異,重點是我們到底會無意識地花在哪些地方呢?
依據我的觀察至少在我 30 歲這輩有共通的五種行為讓人每年少存至少 10 萬。
Table of Contents
智慧型手機
iPhone 13 正在預購中,現代人每兩年換一支已經稀鬆平常,一支手機可能是某些人整整一個月的收入,加上月租費就破表,這樣平均消費每月都花 2000-3000 之間,一底能放在緊急備用金的存款就少了約 3 萬。
飲料
現在的飲料越來越貴,容量卻越來越少。覺得工作累了喝一杯不要緊,一天起碼 50 元,一整年就是快 2 萬。
跟人生目標無關的興趣
培養興趣嗜好是好事,但過度花在手遊、吃喝玩樂團的維持費、唱歌上對我們的人生終點沒有太大的幫助,過度也買不到好的體驗;去健身房很好,但要確定真的有在運動,瘦了荷包自己的體重卻沒動。這樣的消費每年消耗約 3 萬。
犒賞自己頻率過高
覺得某些小東西很可愛就順手刷下去,看了三天膩了就放在某個角落生灰塵;或是受社群媒體影響也會讓我們動不動把真的無必要的東西敗下去,因為不想輸;覺得疫情過後應該出去透透氣就去日本、韓國散個心,這樣零零總總下來平均一個月4000-6000 之間。一年就大概 6 萬左右。
如果每天檢核這幾種消費行為,在刷卡、線上支付之前多想三秒鐘,這些真的有必要嗎?當我們認真區分必要、需要與想要這三種消費模式,每年這樣省下的10萬塊當作緊急備用金,多出來的部分就可以拿來投資當穩健退休金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