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各種自由工作難題的系統思考思維模型,經驗萃取成即戰力的企劃、具體錦囊與實用攻略
嚮往邊旅行邊賺錢,避免讓貧窮限制我們的想像力
嚮往邊旅行邊賺錢,避免讓貧窮限制我們的想像力

嚮往邊旅行邊賺錢,避免讓貧窮限制我們的想像力

邊旅行邊工作是不少自由工作者給人數位遊牧的生活型態讓人心生嚮往,感覺她/他們無憂無慮地在世界各個角落走跳,一邊自助旅遊外還能一邊賺錢養活自己;尤其後疫情時代大家都在想方設法不要再回到辦公室。然而不少人儘管嘴巴嚷嚷著說羨慕自由工作卻害怕失去現有的一切,話才剛講完又再原地踏步。 

自由工作關鍵是避免僵固思心態 

大部分的人多年來一直在原地打轉,把自身困住無法更上層樓的主要原因通常不是缺乏專業能力、沒認識貴人,而是沒有正確的心態。 

我認為人的心態分成兩大類:

一、成長心態

二、僵固心態 

僵固心態很常見,每天處於認知匱乏狀態,認為事情發展都是線性的從頭到尾都一樣,注重面前的穩定而不敢去做風險控管,遑論挑戰成功率不低的未來。 

她/他們習慣為自己找理由。明明現階段的狀態就是不好,除了抱怨外什麼事也不做,不再挑戰未知,不去學習成長,不想盡辦法控制自己能掌控的風險。她/他們羨慕某些人的生活,卻不會去請教連問都不問,一點好奇心也沒有最後就變成仇富心態。 

成長心態不是直銷或心靈雞湯亂講的什麼都正能量,凡事都往好的方面看。哪天碰到淹大水當然要跑啊,難不成待在原地說我們轉念現在是游泳的好時機。 

克服僵固心態最好的方法就是當陌生人找妳/你合作從未做過的事情,先不要忙著拒絕。撇除是詐騙這個選項,對方一定是覺得妳/你還行才找上門的,而自己覺得不行就拒絕對方不是很詭異嗎? 

像是一位很嚮往轉職軟體全端工程師的文組畢業朋友,他之前很羨慕我有申請到政府經費全額補助去上資策會軟體課;他一直喊說自己年紀太大,父母要供養沒辦法專心花半年上課。有一次飯局我認真跟他說我可以先借他半年的生活費,至少6個月有錢拿回家裡又可以吃飽飯。他一直抱怨現在工作沒有前景要轉職,我說好啊我借你錢,我們當下簽個借據反正我們認識超過10年了,順利當上工程師後用2年慢慢還我也沒差。上次飯局到現在1年過去了,還是拼命抱怨現在的工作,課程連報名都沒。 

不讓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 

身為一般人的我或是家裡非常窮的,多數人認為是錢有多少花多少;當我們得到一大筆錢的時候會按照比例買一些奢侈品,只有把極少數的錢拿去投資。 

我同溫層年輕時不少人為了省錢,為了一台CP值高的電腦花了大把時間比價;然而年紀漸長意識到時間比錢更重要,花點小錢讓專業的人幫忙組電腦,或是直接買台升到頂規的Mac當生財工具沒煩惱。 

旅遊也是一樣,以前為了省個幾千塊搭廉價航空的紅眼班機,以為自己省錢很爽,只是前一晚沒睡飽年輕時還真的沒感覺;等到一定年齡後才發現沒睡飽精神不好玩得不起勁;現在寧願多花點錢也要顧及品質。該花的錢就是花下去,某方面來講也是一種風險管理吧。 

每當自己經過商務艙走到經濟艙都會想:「這群坐在商務艙的有錢人到底在想什麼?」我認為我不該用坐經濟艙思維去看前面坐商務、頭等艙的。而是應該好好探尋為什麼她/他們這麼想。 

現階段的我當然很窮,審視自己很常用窮人思維看世界,時不時也會有仇富情緒。但這些批評仔細想想沒什麼道理,有錢的人知道有錢的好,當我眼界不夠,體驗不足時的確難有富人的思維。 

想起我很羨慕的自由工作者-于為暢老師說過: 

「我們不會成為我們不想要成為的人,我們只會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人」 

意思是如果我們仇富,我們一輩子不可能有錢,遑論階級翻轉。如果我們沒有持續嘗試突破自身想像,那就永遠會被困在窮人思維的僵固心態之中。 

之前新聞報導巨富們如理查布蘭森、貝佐斯上太空,聽到同溫層說「如果我這麼有錢,我絕對不會怎樣怎樣」,我認為這樣的心態是不對的。 

相反地,我們或許可以這麼說:「如果我有錢,我會先跟上有錢人的想法;跟上這些生活型態後不喜歡,我再決定不要跟著做」。我們不能先自我安慰我們不像有錢人這麼做,所以不必賺錢,邏輯應該是反過來才對。 

即時現在很窮,我們現在、當下還是能試著有同理心去感受那些有錢人。當思維接近的時候,行為模式也會慢慢逼近,最後銀行帳戶內的數字或許會長得像有錢人那樣。 

結論:在日常生活中模仿我們羨慕的人

找5位羨慕她/他們生活的人,想辦法知道她/他們花錢的想法,尤其知曉為什麼買些看似不必要的東西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從中提取她/他們的消費動機與思維脈絡。把羨慕的人們樣子牢記在心,設法融入自己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