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為了準備「做生意」主題的讀書會,我正在挑選古今中外對一人公司自營商 100 本推薦必讀的經典著作,不僅是活動需要,更是為了重新梳理自己出社會到現在的知識體系,而《資本論》是必講的一本大部頭經典。
我們身處資本主義社會,而《資本論》在 150 年前超前佈署,明確揭示了商品交換與價值創造的核心邏輯,能幫助創業者理解市場運作和資本累積的本質。它讓我們看清資本如何通過剝削勞動(這不是貶抑詞)或提升效率來實現剩餘價值,這對企業盈利模式的設計至關重要。透過學習《資本論》,想做生意的人能在資本主義的框架下洞察競爭規則,找到既能盈利又能創造社會價值的平衡點。
我有在信義計畫區商圈散步的習慣,之前逛著逛著,腦海中突然浮現《資本論》的開頭:「資本主義生產方法支配著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集』。」
這句話讓我對百貨公司琳瑯滿目的商品陳列架瞬間有著不同的認識,每個商品的存在似乎都指向同一個特徵:交易的可能性。
這讓我聯想到電影《白日夢冒險王》中的一個橋段。主角在冰島看到一個滑板,但因為手上沒錢,只好用玩偶來交換。這個場景勾起了我的思考:如果我在異國他鄉,身上沒有現金,卻急需一瓶礦泉水,該如何用手邊的物品進行交易?這正是商品價值的核心,不僅僅是物品的存在,而是它能否被轉化為交易的價值。
《資本論》是一部經典的大部頭,對我來說它晦澀難懂,像是知識界的喜馬拉雅山。想真正理解它,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像登山一樣,攀登喜馬拉雅山之前,先練習爬象山。對我而言,這樣的練習可以包括:
- 閱讀至少 10 本與《資本論》相關的入門書籍。
- 觀看 Youtuber 或其他人對《資本論》的簡化解釋。
- 結合日常生活經驗,把書中的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情境。
這些步驟不僅幫助我理解書中的理論,也讓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實踐的切入點。例如,信義商圈就是一個大型「商品堆集」的展示場,而每個商品背後的交易過程,正體現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洞察。
《資本論》這種大部頭的書晦澀難懂,經典書就像挑戰攀登喜馬拉雅山,要先練習爬象山,再一步步練習後攀登。因此得先閱讀至少 10 本入門書籍或是 Youtuber 的解釋後,再翻開書來啃。
我對費曼學習法的理解是,它不僅僅是「以教為學」這麼簡單,任何學問的知識都應能在30公尺內的物理情境中進行解釋。就像費曼的父親曾用家中二樓窗戶的高度來說明恐龍的大小,這種具體用生活中觸手可及的經驗來解釋是滿重要的關鍵動作。這種具體化的學習方式,不僅讓抽象的知識易於理解,還能讓人真正掌握其本質。
以《資本論》為例,如果我們能用日常情境說明「剩餘價值」這個核心概念,那就代表你對它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例如,在逛商圈時,思考每件商品的標籤價格中,有多少來自勞動者的價值貢獻,又有多少來自資本家的剝削?
我認為這種將理論落地的能力,或許才是費曼學習法的精髓。
學習《資本論》或任何一門學問時,我的讀法是都把閱讀的內容放入日常的物理情境中。如果我們無法用簡單的例子或比喻解釋某個概念,那很可能代表對它還不夠了解。在工作中,這種解釋能力尤為重要,因為它關乎到如何讓團隊理解你的計劃,甚至如何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策。一件事情無法落地解釋,表示對這個東西還不夠了解,不能讓人一聽就懂,這在工作中要讓人快速解釋目前進度和未來展望的整合能力上都會出問題,工作績效也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