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各種自由工作難題的系統思考思維模型,經驗萃取成即戰力的企劃、具體錦囊與實用攻略
人們口中的拖延與懶惰,真的是不好的嗎?
人們口中的拖延與懶惰,真的是不好的嗎?

人們口中的拖延與懶惰,真的是不好的嗎?

當我們被交付任務時,通常都希望類似工廠流水線,按照進度一一完成,然而,拖延症的行程可能是長這樣,以五天要交付的專案為例:

第一天:跟伴侶約會,辦完事後在對方家中追劇。

第二天:去看電影,然後花一整天的時間看影評​。

第三天:把客戶需求檔案看一下,可能就半個小時,就繼續整理桌子,順便把整個家裡都打掃了,連床單都拿去洗。

第四天:突然發現要交了,但還是出門跟朋友聚餐一下,跟客戶說會稍微晚一點交。

第五天:半夜交出去,隔天早上跟客戶看要改的細節改一下,結案!

上述行為模式,從商業模式的觀點來看,拖延症可以被重新詮釋為一種「創意效率最優化模式」。這種模式強調在極端壓力下運用時間壓縮,達到高效率的工作成果。在提案或產品交付前的最後階段集中精力完成工作,可以減少過程中的不必要修訂。這種方法可以是一種成本控制策略,減少在產品或服務開發過程中由於過早提交而產生反覆無意義的修改需求。

往往在最後關頭展現出強大的危機應對和問題解決能力。在商業環境中,這種能力可以被視為一種資產,特別是在需要快速反應和創新解決方案的行業中。

一定有人會質疑,這不就是一種偷懶嗎?我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偷懶」這回事。光是缺乏清晰和達到目標的路徑也可以導致看似的懶惰。如果人們不確定他們的努力方向或結果,他們可能不會投入太多精力去追求目標。

不同文化對於工作倫理和活動水平有不同的期望。在某些文化中,高度放鬆和休息的生活方式可能被視為享受生活的方式,而在其他文化中則可能被看作是懶惰。

當我們談論到懶惰時,真正重要的是理解背後的原因,而不僅僅是標籤行為。在很多情況下,那些被認為是懶惰的人實際上可能是在與某些我們不知道的問題與麻煩纏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