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一天到晚受挫根本家常便飯。以我的經驗來分享,有時間慢慢讀幾本古今中外的經典或是近期出版的好書能讓我有效地走出心理困境,搭配長途的散步(我喜歡從南港一路走到大稻埕)、規律運動或是找幾位朋友聊聊覆盤一下是很不錯的自我修復療程。
最重要的是讓自己不要陷入死胡同一直鑽牛角尖,把心情放鬆用比較開闊的視角,盡力以客觀角度看待一系列的挫折。
我面對挫折時的自我修復療程是搭配主題式輸入(讀書或其他數位內容)和大量輸出(至少以文字的形式),讓自己在快速敲擊鍵盤時進入心流,藉由「習慣學」+「教練學」的指導方針把自己從困境中暫時抽離出來,坐在另一邊看待這些糟糕事。
很多困境是當下無法克服的,我們不能硬槓,可能是繞路而行或換另外一種方法應對,但在困境中我時常會忘記這種很基本的道理,所以藉由以下 15 本書,對我來說不只是一種提醒清單,透過重新一讀再讀後都有不同的心得,真的能滿有效幫助我面對看似無法克服的困難時,也協助我不斷輸出來梳理自己,在這邊跟妳/你分享,也很希望知道有哪些好書或是方法能幫助妳/你度過難關的。
Table of Contents
01、《活出意義來》
本書作者弗蘭克(Viktor E. Frankl)是一位精神官能學及精神分析學教授,因身為猶太人的緣故在二戰期間被關在集中營。當他活著走出集中營後,把這段悽慘無比的人生經驗萃取出來,戰後發展成「意義治療學」。對戰爭荒謬的反思讓他更關注人們存在的痛苦、挫折與現代人特有的焦慮與空虛感。其療法著重於提醒患者人類生命的動力在於尋出意義,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就有辦法承受各種程度的痛苦與煎熬。
這本書我認為是所有書單中最重要的一本。光是一讀再讀他在集中營無時無刻被虐待的遭遇,就覺得自己現在怎麼過得這麼爽,我怎麼會因為這些小事煩惱成這樣?連他都能在這麼艱困的環境下活下來,我有什麼好怨歎的?更重要的是他把集中營經驗提煉出一套系統性方法論,能讓我們在虛無的現代生活中找到動力,儘管方法不難但還是得靠刻意練習才能上手。
02、《一個人的獲利模式:用這張圖,探索你未來要走的路》
由於我很清楚自己日後發展方向一定是朝著自由工作、遠距工作與數位遊牧的生活-工作模式。既能靈活運用時間就近照顧家人,自己的收入穩定下來還能輸出幫助別人,因此我對自己個人的商業模式特別重視。會困擾我的不是工作上的問題就是家人或自己的身體出狀況;有病就去看醫生,工作發生問題就是系統性地覆盤,找人聊聊,寫寫心得,順便檢討自己的商業模式。畢竟時代變動太快,每年至少檢討一次商模本來也是例行公事。
03、《創意不足?用 TRIZ 40 原則發明原理幫您解決! 》
這是一本幫助創意思考的工具書。以我自身的受挫經驗來看,在困境時最怕只用極端角度看事情,這時候就是先用前面的第一本書舒緩自己的情緒,再用理性的角度去「玩一玩」思維,散步時在腦袋中想一想事情可能有不同的解法,反正這本書就是列出很普遍的 40 種玩創意的方式,每一種都試一試也不用繳稅,何樂而不為?
04、《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
我暫時脫離困境的方式就是靠著讀書與寫寫廢文來抒發。
這本中國人出的寫作指南很棒的地方在於他寫的內容當下讀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細想想卻是屁話的文字非常多,對我來說很適合拿來當作抒壓的輸入輸出法。我的寫作情境是稍微讀點東西或聽一些數位內容才有靈感敲鍵盤。
每次翻這本書就讓我馬上有靈感寫廢文講幹話,還滿推薦的。
05、《金字塔原理》
這就是一本嚴謹的寫作與檢查自身邏輯樹、M.E.C.E 的書。抒壓完要認真輸出時不要太自嗨,強迫自己多想想受眾,產出真正有價值能幫助別人的內容。
06、《基地》
我喜歡科幻,這讓我能跳脫當下醉心於比 “Space, the final frontier” 更早的阿祖級別經典,當自己穿梭在 1960 年代這種樂觀主義的一系列科幻故事時,面對每一次的謝頓危機對應英雄的出現配著一種有效的錦囊妙計,是一種雀悅。
當然啦,我是不可能對著可愛的芮打招呼卻舉著瓦肯人的手勢喊著 “Live long and prosper”,這太大逆不道了 XDD
07、《三體》
從六零年代的樂觀主義到悲摧地被中國人意淫制霸未來,最後還是逃不過歌者的降維打擊。這意味著跟中華文化靠得近一點就是悲劇的序曲?的確,以台灣百年來發展的有限經驗來推敲,跟中國靠太近的結果幾乎沒好事。劉老師的作品實在太有才,尤其奈米絲割裂郵輪、黑暗森林法則乃至降維打擊的理論讓我著迷,這些橋段到底怎麼想到的,每次讀都覺得我這人生小困境在劉老師筆下到底能被怎麼解。
同時,碰到困境時重讀這三部曲的好幾個段落,也把自己陷入過度樂觀主義未來都是美好的幻覺中清醒過來,讀悲劇的確讓人昇華,也延伸出一個議題:不斷提醒自身的發展跟中國靠太近最後下場都不太好,這比牛頓三大運動定律還準。中國人真的很優秀,要跟她/他們學習的地方太多,但目前還是被徐州八孩事件都不管的政權統治著,遠離點好。
08、《國富論》
這本詮釋「看不見的手」的經典其實是本故事書。跟現在的經濟學著作都是公式與曲線不同,這上下冊都在講故事,以邏輯有序的方式把供給與需求娓娓道來。廣義來講自己透過知識型工作+網路科技提供有價值的內容產品與服務,也算是做奈米級小生意養活自己,不可能不在乎他人的需求以及如何滿足這件事。這本書經典的地方在於講故事怎麼非常有邏輯地一環串一環,也提醒自己怎麼透過故事型態以邏輯看待自身的困境。
09、《萬曆十五年》
這本書第一次讀是在高中數學課,反正沒興趣也聽不懂就偷偷拿著課外書讀,讀完第一章便感到三觀被撼動(我高中很乖不搗蛋也沒什麼見識)跳脫歷史課本之外,看事情可以如此一葉知秋。這不是一本嚴謹的學術書,也沒有必要,最重要的是當自己活在世上可以用以宏觀再縮到微觀來詮釋事物,就覺得自己的問題再也不是問題,不是說我們都被命運決定就不用努力,而是在看似悲劇的進程中還是能有點不同,這的確有可能做到,至少先獨善其身才能幫助周遭的人吧?
10、《羅馬帝國衰亡史》
心情不好時,我喜歡隨意挑一段來讀陶醉於華麗的辭藻中。
同時,依據「挑戰與回應」的理論,有趣的地方在於每次翻開來讀總讓我有個疑問:西方人光是衰落就是千年,怎麼中國的朝代大概三百年就掰掰了?帝國運作總是有一堆問題與改革措施,改革簡單講就是實驗試錯。以千年的羅馬帝國來看,他們試錯的方式可能是幾年到十來年一個週期,而中國的試錯模式則是以一個朝代為單位,或許我們可以說中國的試錯頻率太低,要修正得等到下一個朝代吧?
這會讓我反思自身的試錯策略,這套巨著算是一種提醒清單?
11、《人類群星閃耀時》
我一直懷疑自己活著到底能對社會做出什麼積極貢獻,不造成困擾就不錯了。然而這本書不是嚴格的歷史著作,整本書透過戲劇性的敘事與流暢文筆道出歷史事件的背後,體現歷史人物面對人生轉捩點時的內心曲折。
其文學表述方式一直提醒著我世界上不是只有成功才值得被歌頌,人光是留有一口氣存在就是一種目的吧?唯一不變的道理就是每天都在變動,也就是說是非成敗的價值觀也是處於浮動狀態。有可能積累多年的成功論述在後來被全盤否定,多少人享受掌聲,隔天睡覺起床卻被大家唾棄的例子太多了。
這本書始終給激勵我,文明進程有時操之在某人的一念之間,無論成功還是悔恨都會在歷史上留下一點什麼吧?
雖然一件事的成敗不能代表全部的我,但總是會與我有關,也會影響到他人。
每個看似黯淡無光的靈魂,或許有光芒萬丈的瞬間。我不是什麼大人物,但可能還是能留下點什麼,給世界一點正面影響也說不定。
12、《奇怪的戰敗》
這本是大學歷史系接觸年鑑學派的必讀書籍,畢業後還是一讀再讀。這位歷史學家是真正的法蘭西愛國者,二戰剛爆發時明明不用當兵還是自願服役,熬到戰爭快結束前還是不幸被納粹槍決。
這本書的完成是作者還沒有被俘虜前抽空寫了這本親自參與二戰經歷,用自身歷史學專業檢討為什麼法國在短時間內戰敗的觀察心得。年鑑學派對事物的分析脈絡方法一直是我出社會解讀事物的重要原則。
13、《高績效教練》
我對於自身表現常常覺得很困擾:明明今天表現不錯,明天卻失常。我發現關鍵不在知識或技術本身,更可能是內心的自我懷疑、無法長期專注、自我譴責所造成。
我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問題是我就是做不好。我知道我哪裡不好,可是我就是沒法改掉那個習慣。
這讓我意識到工作上很多事情,用語言是無法精準描述的,必須靠實際經驗體會來輔佐、補充與調整。把注意力放在「擊來的這顆球是往哪個方向旋?」把無謂的自我譴責拿掉專注在事物細節背後的本質。
這本書對我來說超重要,這讓我不帶批判地觀察出狀況時的情境,想從哪裡開始改變,描繪理想的結果,最後不帶批判地觀察改變帶來的結果。
「教練學」對每個人都非常有幫助,教練不是老師,不是教導知識,而是透過一系列正確的提問讓我專注在事物上,自己找到方法解決。
14、《框架效應:打破自己的認知侷限,看見問題本質,告別慣性偏誤的心理學智慧》
我們看事情就像用手機螢幕看世界,甚至能開特效過濾當前的影像。框架是我們看世界的窗口,心智篩選必要資訊的能力,所謂的刻板印象就是框架。框架=認知的極限,會扭曲我們投射回眼中看到的世界。
框架,是我們觀看這個世界的窗口,也是心智篩選必要資訊的能力。舉凡看待事件的觀點、提問的方式、內心抱持的評價標準與刻板印象……等等,都屬於框架的範疇。也就是說,框架就是認知的極限──我們總以為自己非常客觀,殊不知,框架打從一開始就排除了特定的細節或選項,扭曲了我們眼中的世界。
這本書讓我留意框架,讓我意識到有機會從日常瑣碎事項帶來的厭煩感中找出不同層次的意義,就會覺得不一樣與有趣;不把「現在」當成「美好未來」的準備期,就不必一直處於焦慮、覺得自己不夠努力、忍耐、犧牲,無法活在當下。
15、《你問對問題了嗎?:重組問題框架、精準決策的創新解決工具》
到了第 15 本書算是一個收斂,也就是確認自己面對困境到底「問對問題了沒」?還是只是自嗨在打稻草人的假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