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很羨慕那些成功人士,感覺天生就很有行動力;我很有想法但總是不知道如何開始,也感到很茫然與無力」。
談到行動力或一開始怎麼從零到一的衝勁,就像是天生喜歡散步的人,從南港沿著忠孝東路走到西門町根本不是什麼難事,反而樂在其中。
人們只談保持行動力,這就類似像素很低的 NFT 畫像,根本看不清楚到底在畫什麼,很模糊。行動力也回歸到本質,我們到底有多想做這件事,延伸出「為了完成這件事,盤點自身目前有多少資源,現階段資源不夠,為了取得關鍵資源,我們現在必須付出什麼」的問題。
「有多麼想要」是必要的前提,如果我們都不談論這樣的前提,只得把時間拉長,或是把法定貨幣或比特幣準備好。
假如時間和錢都沒有,那就必須把日常生活中非必要的都取消。我認為要把多餘的東西丟掉很重要,無論實體還是心靈,沒有空間的生活是沒有空隙的,也沒法展開新的開始,這也告訴我們在面對這種行動力大哉問時,任何開始的先後順序反而是要先被討論的,就是選三個開始也就這三個了,其他都是讓我們分心的都不要。
我觀察到沒有行動力的人有個很明顯的共通點:一直在自我審查自己夠不夠資格。天底下誰管妳/你夠不夠格,衝了再說。誠然,做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很累,那就先做自己有八成把握的事情。對不夠有自信的事情不隨便出手,先把所有精神放在不擔心懼怕、自己很有信心的事情上,先大量做自己能夠做到的,天天做,做到量變產生質變,人生多數問題都能解決。
以閱讀來作比喻,「主題式閱讀」就是這樣的道理。即使對某個主題連基本詞彙都不懂,只要閱讀幾本入門書就能了解個大概。雖然還是有很多地方不熟悉,但原本就知道的地方就能讀得更快,重複去做這件事原本不懂的章節也會逐漸變得明朗,每天讀一點點晦澀的部分,也會慢慢地開始進入腦袋。與其從頭開始讀艱澀難懂的論文,不如從幾本給初學者的入門書慢慢讀起,反覆閱讀相同主題的,能量消耗小很多,也幾乎不會造成妳/你過大的精神壓力,也能感受自己慢慢進步。
重複做得心應手的事情,精神上負擔也能減輕不少,這邊不是讓妳/你一直待在舒適圈,而是一步步腳踏實地跨出去,能做的事情也能慢慢增加。我們不要一口氣跳下去做現階段做不到的事情,不是因為我們沒有勇氣與行動力這種很模糊的自我否定話語,自我否定一點意義也沒有,專注在我們當下符合自己能力的部分,然後超過一點點,每天進步 1 % 就夠了,自然而然我們就能獲得持續的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