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困難,當務之急是要先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好。什麼是好的狀態:
- 讓身體有體力應付生活大小事。
- 讓腦袋有認知餘裕,處於比較樂觀也能理性判斷的狀態。
這兩項都來自於每天的運動。運動不一定要去健身房,跑步與肌力訓練不用花什麼錢,光是每天跑步30分鐘跑到喘的程度再回到面對雜亂的事情上,人都會比較樂觀些,一旦腦子清楚了就容易發現潛在的發展機會,也比什麼都不動宅在家裡焦慮讓自己陷入負面循環走不出去絕對利大於弊。
運動是天然的興奮劑,還是免費的!如果持續兩個月依然悲觀無比,建議找身心科做專業諮詢。
轉職路上真的很辛苦,尤其是周遭人們的閒言閒語以及失敗率極高的轉職機會都讓我們對未來絕望。然而我相信再苦也沒有身在納粹集中營痛苦。因此強烈推薦有事沒事就翻《活出意義來》這本書,每當碰到任何困境就先去運動,運動完就翻翻這本輕薄短小的困境應對指南。
《活出意義來》的作者是Viktor Frankl,身為猶太心理學家的他在書中中描述了他在納粹集中營期間的生活經歷,那是一個充滿絕望、痛苦,可能下一個小時就會被送進煤氣室,隨時處在幾乎看不見希望的環境。然而,就是在這種極端的條件下,Frankl領悟出了他的「意義治療學」理論,堅持認為即使在最絕望的情況下,人也可以從生活中找到意義。從看不見希望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向讀者表達了一種強烈的訊息:無論生活多麼困難,無論我們怎麼樣都看不見未來,都還是能找到動力讓自己活下去,也活得更好。這可以透過尋找與他人的聯繫,追求某種目標或使命,或者通過面對和接受無法改變的痛苦。就算是痛苦和困難,也可以轉化成生命的一種意義。例如Frankl在集中營中設法保持他的精神自由,他反思並找到了他生活的意義,他那時就相信只要能活著走出集中營後一定要出一本書將他的經驗和見解教導給世界,幫助其他人在困難的情況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就算親人很可能死在其他集中營,也頑強地相信世界上總有人等著他,因此靠著這幾個信念撐過來。即使他的生活充滿了苦難,但他認為他的生活仍然有意義,知道意義所在就能承受各種痛苦。所以從看不見希望的角度來看,《活出意義來》是一本關於如何在最艱難的環境中找到希望,找到生活的意義的書,非常適合純文科生艱辛轉職路上的行動指南,在看不見希望的黑暗路途上還是能望見遠方微弱搖曳的燈火指引著我們。
就算有了信心,碰到困難就會想拖延都是正常的不用自責。所謂「食色性也」,拖延也同樣是人類的天性,我們不用去逃避它反而要徹底利用它。
要怎麼利用呢?我們列出幾項有價值的事情「互相拖延」,總比待在座位上滑IG殺時間好多了。拖延是避免不了的,因此要利用「拖延」的習性為我們創造未來。怎麼利用拖延,列出三件有價值的事情互相拖延。
以我為例,當我練習前端卡住,我列出了幾項有價值的事情來拖延這種卡住的感覺:
一、跑步、肌力訓練
二、讀書、讀電子報為了寫下一篇日更文章靈感做卡片筆記
三、日更文章,寫就對了
四、散步,在路上找人說話(我有一任女朋友就在路上認識的)
反正就是不要把大量時間花在單純殺時間不能創造價值的事情上,諸如打手遊、沒有目的的滑手機等等,用對自己有價值的事情相互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