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各種自由工作難題的系統思考思維模型,經驗萃取成即戰力的企劃、具體錦囊與實用攻略
練習思維模型的四種階段
練習思維模型的四種階段

練習思維模型的四種階段

我發現自己對思維模型非常有興趣,有經歷四種狀態跟身為思維模型同好的妳/你分享:

一、學爽的:熱衷蒐集各種模型

很愛看書蒐集那些格言、金句等等,但沒有意圖用在實際生活中,頂多有個概念,讀完故事有個印象,覺得有趣卻卡在不知道怎麼突破就放在那邊算了等著記憶逐漸消退,沒有實際練習。

二、發現一小部分自己時常在使用的模式

開始會特別去留意自己的思考模式,進一步會開始質疑但還不到改善的程度,還不太熟練切換容易陷入「手拿鎚子,看什麼都是釘子」的窘境。

三、嘗試縮放維度,或直接使用新的思維模型

這種思維方法有先意識到思維架構有上層結構和下層細節的部分,就彷彿縮放 Google 地圖一樣,放大與縮小地圖。查看一個陌生的地方,先放大看大格局,再縮小看到道路門牌與其他建築物的相對位置。

習慣不同比例的縮放是滿務實的思維訓練,說是某種思維的降維打擊也行,在不同格局之間切換對不同的對象說服溝通很有幫助。跟大老闆報告就是要講大格局整體計畫架構,跟基層第一線人員就是要把組織願景與操作原則轉換成一個個步驟與相關的執行細節,跟中層主管報告就是在大架構和執行細節之間切換。

意識把事物用空間軸的比例來升維和降維度思考,引用新的思維模型並切換之也是順理成章之事。切換的時候會把自己本身常用的思維模型解釋自己熟悉的現象或問題,例如:可能是用心理學、經濟學或是生物學的思維模式來解釋一些社會現象或商業行為。由於有意識開始切換,至少會用其他思維模型來思考同一個問題。

思考時卡關的話會開始意識到不同領域的專家達人的思路與解法,對未知的未知開始有認識。

四、輸出運用思維模型的想法,或至少紀錄思考過程

會透過產生內容,針對同一個問題用不同的思維模型解釋來測試自己的學習成果,希望別人能給予比較具體的回饋,不只是知道好棒或很差,具體的邏輯推論有沒有正確,方向對不對接不接地氣等。內容不外乎自己總結出來的模型,輸出成公式、表格和清單,用來提醒、練習和碰撞新的思維模型,最後產生各種原子習慣來長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