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台北街頭直播服務看板時常映入眼簾,聽到人們在聊直播經濟覺得滿有趣的,故稍微筆記一下我聽完後的理解。
網路科技的發達導致人與人之間透過各種管道在虛擬世界相互聯結,反而更顯孤立與寂寞。
尤其台灣人每天用的 Line 已讀不回的功能,連緩衝的餘地都沒有,正面解析是人們能最即時互動,負面來說是品質下降造成更大的壓力,人際互動也有 M 型態化的趨勢。
沒有網路的時代維繫感情動輒以天、周來計算,現在則是不秒讀秒回就可能影響到現實中的人際關係。
儘管網路與數不清的平台讓人們聯繫看似比以往更緊密,卻更顯孤獨。這反而出現一個看似矛盾的心理日常:想社交卻不想以本我來跟其他人互動,不想用「我」的本體這麼嚴肅,想用更輕鬆的方式來達到社交的效果。
社交是需要成本的包含一定的情緒勞動,有些還有點資本門檻。不可否認社交是「很累」的一件事情,因此直播主在「社交很累」的縫隙需求中誕生。
直播主可以自說自話,觀看直播的人甚至可以躺在沙發上「輕鬆地」社交不會有一堆規矩,又可以有一定程度的互動。有點像是隱形人,決定自己什麼時候要現身,身分匿名,分身但又露臉(中國會開濾鏡美顏,台灣相對比較少)的半隱形狀態,至於女生素顏原因是什麼我目前沒有答案。
假設把人際關係比喻成光譜,實體接觸和線上交友是光譜的兩個極端的話,直播的存在是介於光譜的中央,有點私密但又介於公眾,能在我與網路分身間取得平衡不跨越那條看似模糊的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