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自身可能性不只是 20-30 歲年輕人的專利,無論什麼年齡階段都能持續探索並深耕不輟。
以前古人似乎遵循人生時間表,所謂三十而立就是成家立業,繁衍下一代在工作崗位做到死為止,工業時代有了退休的概念。
當代社會早已跳脫「出生-受教育-工作-結婚-生育-退休-死亡」如此線性如流水線的規劃,反而像是「螺旋式」前進,無論身在哪個階段都可以重複以上循環。人的壽命越來越長,為什麼退休後不能談戀愛?中年夾心族為什麼不能用極度有限的時間精力發展興趣成副業?
尤其工作上的長期發展,最近聽到有種「四看」的法則:
- 向上看:在一個組織或是行業中往上游發展,比如下包變總包,從單獨接活動主持人到統包整個會場活動的企劃、活動設計、執行企劃和數位行銷
- 左右看:觀察職能的水平發展,比如從擔任活動主持人身分漸漸有活動企劃的能力,再發展到實體策展
- 向內看:成為專精的 T 型人才,原本兼職活動主持人變成專業人士,練習穩健台風、口條、幽默感、擁有多國語言主持
- 向外看:同職能跨領域,例如從會場主持人到具地方特色導遊導覽外,再跨足類博物館或藝廊形式的實體策展
依照我生活圈的有限觀察,兼顧左右看和向外看似乎有更多發展機會。
簡單說,這類似《巴拉巴西成功定律》所講的,那些功成名就的人都會有一段探索期,再接一個深耕期,之後不斷循環這兩個階段。所謂探索期是在幾年內各種題材、風格都試試看,尤其是沒人做過的最好,無意間找到最適合自己前途的方向就持續深耕該領域,例如魔戒導演彼得傑克森在拍這部史詩奇幻片之前都在拍些各種類型的片,最後才找到奇幻片是他可以持續發光發熱的領域。
那些成功人士也都不會慢下腳步停止探索與持續專精深耕。這不是突然發現自己是誰,而是體驗過各種事情累積不少跨領域的經驗,最後才找到理想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