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念大學沒有意義,尤其沒理科腦袋的,人文科系讀出來也不都還是領 25 K。然而,大學四年最重要的是探索自己的無限可能,尤其找到一輩子的嗜好,能每天睜開眼就想做的那些事,能找到一輩子的興趣,如果又能商業化那真的是再幸運不過的事了。
不少人以為大學沒考到理想的志願就亂讀,甚至放棄不讀。無論念什麼科系其實都是一種道理:生產知識的方法論。
生產知識的方法基本套路都相同,重要的是學到其底層邏輯,是掌握方法而非內容的取得。如果在學期間這套生產知識的方法有學到,一來出社會就能馬上用,二來出社會後再進修會花費更多的時間與金錢成本,加上要工作導致時間有限,很難從最基礎的被教起,大都是因應實際問題設計一套模組讓學生去熟練。
如果我們在學期間直接學好人生下半場的各種知識武器,那該學什麼呢?其實就是以下這幾種思維模型能持續生產知識與有效解決問題,面對新領域與問題能自己教導自己:
- 知識萃取
- 強大的筆記術:整理轉化知識
- 輸出:寫作,產出知識表達方法
- 邏輯思維
至於有些人就是念不下書,我認為這只是時間不對,每個人開竅的時間點都不一樣,這真的沒什麼道理,有些開竅得早,大部分人則是書到用時方恨少,有機會才惡補但至少念得津津有味。
這方面我很有經驗一定要與妳/你分享:從小我不太會唸書,也不喜歡寫作文,對任何有數字的東西感到極度排斥。等到出社會多年,以前光寫作文都覺得很痛苦,有一天突然那種排斥感消失了於是開始日更人生,徹底了改變我的生活方式;以前對看到數字就很想吐,尤其股票、虛擬貨幣那些數字漲跌真的會睡著,現在則是讀這方面的消息比什麼都兇,甚至把臉書 app 刪掉把時間省下來研究,這是我過去都沒想過的事情。
當年沒跟到比特幣破六萬、以太幣破四千就覺得這輩子沒機會,就像說沒跟到當年台股上萬,那現在就不用買股票?江山代有才人出,沒跟到當年的巴菲特,我會成為下一個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