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讀書為解決問題為導向
為什麼要讀書?除了娛樂,純粹滿足自身好奇心,在他人眼中有文化素養的感覺外,最重要的是解決自身的問題,特別是商務人士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
然而不少人反應說讀老外寫的書,就算讀完了也不知道能做什麼,因為一大本書能摘要的乾貨金句沒有幾條,相對地都是由大大小小的故事組成,讀了許多故事卻感覺沒學到什麼。
我認為這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帶著自己的問題意識跟書對話找答案,尤其是外國人寫的書,真正能摘出的乾貨金句大概就是哪幾句話,其他都是由大量故事編輯而成,一本書算下來200個故事跑不掉。明明重點就是幾句話為什麼外國人要說這麼多故事呢?
這種寫書風格來自於建構式教育有關。歐美人士的教育是從大量案例自行汲取經驗總結,由五花八門經驗中推導出實用的道理;相對於跟台灣教育強調背誦金句,由其他人省略推導的過程直接塞標準答案,我們接收的是別人消化的結果,這種學習效果很差,沒有從經驗自行推導出道理,經驗總結永遠不會是我們的。
由於我們受到各種經驗推論的訓練不多,讀完一本由數百個故事的書後會覺得茫然。讀書可從找到作者自身的問題以及我們自己的問題下手。通常一本非純文學著作書籍都是圍繞著幾個大問題在轉,其餘故事都是在論證作者的想法是對的。先姑且不談論證合不合邏輯,找到兩件事情是翻開一本書的第一要務:
1、找到作者的問題,通常在序章就會說明問題是怎麼產生的
2、我們自己想問的問題,從書中是否能找到答案
書中的數百個小故事為案例
這邊假設有人想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場 ( Niche Market ) ,順藤摸瓜找到了《小眾,其實不小:中間市場陷落,小眾消費崛起》這本書,只知道作者表明各行各業都在找小眾市場切入,不只是鎖定特定消費族群,而是問怎麼改善產品獲得特定消費者青睞。剩下來的章節都是故事,那我們該怎麼問問題呢?
我們一邊讀書一邊可用手機筆記軟體的錄音轉文字功能,每讀完一章用自己說的話略為總結成簡單文字,然後把AI當作助理整理成問題清單,這邊用ChatGPT的GPT-4版本提問為例,可以詢問以下提示問題:
「你是商業模式專家,通過以下素材幫我擬定五個跟找到適合自己商業模式有關問題:
- 用電影亂世佳人、鐵達尼號為例,由於消費習慣的改變,電影早已不是人們娛樂的唯一重心,描述老少咸宜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 食品業的即溶咖啡,消費者不再像60年代以前這麼愛喝咖啡,用了所謂的價值工程:以低劣的品質加入產品使得成本降低,進一步喪失消費者的心,而且產品也越來越沒有特色。
- 星巴克早期會提供高品質咖啡,精準打動熱愛高品質咖啡者的喜愛鎖定特定消費族群並不簡單,也無法用過往的年齡區段分類法大藥廠的利基贏家niche-buster策略
- 大藥廠鎖定特定疾病
- 電影大白鯊、驚聲尖叫能一直播
- 新聞Politico專攻白宮和國會的政治新聞
- 針對農業從業人員的交友網站:非農勿擾 Farmersonly,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RvyFFjP7RE
- 深度旅行攜帶Molenskine筆記本成為文化旅行的標誌
- 資淺歌劇迷會跟資深者請教,一種師徒制的概念
- 在排隊進場時跟其他觀眾搭話也是一個常見的學習過程
- 從單純下廣告,回歸內容行銷、社群行銷與電子報」
透過AI協助問問題
我們從數個AI提供的問題清單中能發現一些有趣的問題,這邊貼上來供你參考:
- 隨著消費習慣的變化,如何調整或創新商業模式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和偏好?例如,電影業可以如何因應消費者對娛樂方式多樣化的需求進行調整?
- 當消費者對某一產品或服務的需求下降時,企業應該如何調整其商業模式以保持競爭力和吸引力?例如,食品業的即溶咖啡市場需求下降,該如何進行產品創新或轉型?
- 鎖定特定消費族群是一種有效的商業模式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產品或服務的目標市場和消費者群體?例如,星巴克如何成功鎖定高品質咖啡愛好者?
- 利基市場策略在商業模式中的作用是什麼?如何成功地開發和利用利基市場來創造競爭優勢和獲得長期成功?例如,大藥廠的niche-buster策略是如何成功鎖定特定疾病市場的?
簡言之,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閱讀方式是以問題為切入點,怎麼問問題可以先蒐集書中的諸多問題,先自行消化的語句複述這些案例,再把案例丟給AI助手來問出精確有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