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去外面吃飯聽到隔壁一群男生聊到很羨慕那些能把興趣當工作的人,可惜他們的嗜好只有打電動、宅在家耍廢,要是直播自己睡覺能賺錢就好了,反正覺得自己是不可能明天還是乖乖上班實在,然後開始抱怨低薪慣老闆結束此一話題。
把興趣變工作一直是我每天都會不由自主思考的主題,我也很希望獲得幫別人找到興趣變現的專業顧問/教練能力。
休閒娛樂不等於興趣嗜好
我們多少都聽過「讓喜歡的事情成為生活」的概念,可是大部分的人對自己有什麼興趣嗜好,不外乎逛街、看電影、耍廢、吃美食、打電動、追劇、健身之外,就想不到真心喜歡的事情了。
我認為可以從「價值輸入-輸出」的概念來觀察。不知道妳/你有沒有發現,看電影逛街吃美食追劇這些動作,其實都算是工作之餘的休閒娛樂,都在「被動的輸入」並消耗自身的金錢。
相反地,口耳相傳那些把興趣當工作的頂尖人士,都一直在創造價值做「主動的輸出」,正巧這些動作能有商業價值有效轉換成金錢,持續輸出價值具有累積的效果,還越做越好。
很多人誤以為休閒娛樂就是興趣嗜好,前者只是輸入,後者則是持續輸出價值,這是很重要的分水嶺。畢竟只是追劇、逛街吃美食,此類消費行為讓自己得到滿足感舒壓外沒有創造額外價值,也只是純粹花錢而不會產生商業利潤。
然而把逛街吃美食做成直播放送給全世界,給出適當的評價幫商家宣傳就不是同一件事了,這是有額外創造價值的,除非妳/你真的熱愛分享寫評論錄製內容行銷影片「產生價值的創造」,不然這種方式不適合。興趣嗜好當然可以當飯吃,但純粹休閒娛樂無法。
怎麼有系統地找到變現的興趣嗜好?
一旦知道休閒與嗜好的不同,那到底該怎麼找起呢?我認為可從逐步經營自媒體開始。
在網路科技的發達下,分享就是創造價值的第一步,沒有真誠分享就沒有下一步延伸其他輸出的方式。其實做生意的本質就是能產生收入的真誠分享,客戶適合的產品/服務好康到相報概念延伸而已。
至於要分享什麼?我認為每天花個5分鐘這樣找:
- 紀錄自己討厭的工作中相對之下比較開心的一瞬間
- 紀錄自己一個人發懶耍廢時在做什麼,像是躺在床上滑手機,略紀錄到底看了什麼
- 紀錄有好奇心的瞬間
- 自媒體日更內容去嘗試完全不懂的內容,重新述說一遍
- 去誠品書店或圖書館每個主題書架前隨意翻閱,不要設定立場,紀錄當下稍微有感覺的書名或段落
為什麼要做紀錄?因為大部分的人興趣嗜好的差別是很細微的,很多人說自己喜歡畫畫,可是創造性的繪畫就分幾十種,到底喜歡哪一種給適合的客戶的排列組合太多,必須透過時間慢慢找出來。
舉個很典型的例子,一位很出名的百老匯音樂人天生很擅長音樂無庸置疑,工作表現也很出色但就是不快樂,日後逐漸發現他非常擅長是所謂的「凝聚團隊」的天賦。他很愛唱歌,但更愛凝聚眾人一起唱歌。最終,他找到了自己的擅長和興趣的結合點:音樂劇場管理。他不必每天都唱歌,但每天都能聽到歌聲,還可以協調管理演出。
興趣嗜好很多時候不是這麼直觀的,喜歡繪畫就去當畫家,喜歡跟人打交道就去當業務,這種區分方式有參考價值但意義不大,必須有更細緻的觀察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