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本文摘錄自《天朝的崩潰》
作者背景
- 茅海建,歷史學者
- 師從歷史學者陳旭麓
- 1980年在中山大學取得歷史學學士學位
- 1982年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 曾任軍事科學院百科全書編審室助理研究員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
- 1999年4月至2008年3月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2008年4月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 2015年任澳門大學特聘教授
本書受眾
- 對清末歷史有入門知識
- 想從「屈辱感」思維框架枷鎖中掙脫出來
- 真正想面對歷史反省的人
表現手法不夠好
- 作者自身跳脫不出受害者情節沒辦法反省,一直呻吟假如當時如何現在會更好,好像打勝仗才是一切
- 有意識到鴉片戰爭本質是貿易戰的架構,卻無法跳脫戰敗就是純粹拍腦袋的負面論述,戰敗就是不好的嗎?
- 完全的雙標:中國在亞洲欺負別人都不講,一直圍繞西方列強欺負中國
- 成書時間是1994年,現在來看思想有點過時。儘管有意識到自身對這段歷史有極為強烈的情緒反應,為什麼這段歷史是「屈辱的」竟然沒有解釋,有意識到天朝體制的特殊之處,卻一直強調戰敗的屈辱,毫無新意
- 沒有論述戰敗是負面的
- 竟然看不出來最淺顯的關鍵點:相對於印度,為什麼兩次鴉片戰爭後清國全國沒有被整個殖民,難道像是天朝一般稱霸全球才是值得驕傲的事?
主題關鍵字
- 鴉片戰爭
- 戰爭失敗不可避免
- 天朝體制與國際體系
- 打開市場,19世紀的貿易戰
現狀描述
- 本書當1990年代付梓時,對鴉片戰爭的歷史教訓大多圍繞在民族屈辱感與過多的人物評價,想跳脫這陳舊的思維框架
大方向的核心問題
- 鴉片戰爭的失敗歸因於清國堅持天朝體制?
- 戰爭有可能打贏嗎?
- 如何評價戰敗的歷史?
受眾原本的錯誤認知
- 找戰犯怪罪,戰爭失敗的原因過度歸咎於個人,不從經濟社會層面探討
- 鴉片戰爭真的是屈辱的嗎?這樣就損害民族自信心?
- 一般人沒從貿易戰的整體架構下手
- 天朝體制在全球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