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各種自由工作難題的系統思考思維模型,經驗萃取成即戰力的企劃、具體錦囊與實用攻略
【興趣變現】怎麼有系統地找到「一直想做的事」?
【興趣變現】怎麼有系統地找到「一直想做的事」?

【興趣變現】怎麼有系統地找到「一直想做的事」?

找到「一直想做的事」的基本原理

簡單地說,打造出「一直想做的事」是價值觀、喜歡的事和天生擅長的事三者元素交集的結果。

為什麼說是「打造」而非「找到」呢?一直想做的事可能現在並未出現,並不表示未來不會有,最好是運用適合策略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康莊大道,沒有一個公式可追尋。關於詳細的操作細節可參考工具書《發現你的天職》。

「一直想做的事」文氏圖(圖片來源:李承殷 繪製)

我花了十數年時間走了不少冤枉路,運用發現天職書中的文氏圖,搭配蓋洛普的天賦測驗,並在現實中自我覺察針對「微動力」做了大量紀錄,時常做測試後得出的結果,以下大概分享我怎麼跌跌撞撞找到的過程,也希望提出一份地雷清單讓妳/你少走點歪路儘快縮點找到一直想做的事。當然這並不表示自我探索的旅程結束了,而是摸出個方向路上隨時注意更多可能性,特別是開啟第二曲線打造副業多元收入幫助更多人。

「找到一直想做的事」成功案例:我自己

怎麼找到「一直想做的事」?這邊先講結論:經過16年的時間找到我現階段的最佳解名叫「知識萃取」(大陸用語)的學問,或稱知識管理,真希望我在 18 歲大一時就知道這件事,然而不經歷許多「有建設性的失敗」也沒法摸索出自身微動力。

知識萃取的簡單解釋(資料來源:中國的知識付費平台「得到」app)

小時候想當發明家

小時候想當發明家但又不喜歡理科,這種想法代表什麼意義呢?(圖片來源:李承殷)

回想起小時候想當發明家,可是我確信不喜歡自然科學,對拆卸機械毫無興趣,只知道小時候很喜歡看這種科幻影片都不會膩:看到人們的系統運作正常感到開心

Sci-fi YouTube Premiere Countdown

等到長大才意識到我喜歡「思維系統」,尤其是把人們放到某種框架內,看到系統運作正常感到很開心。想當發明家這個想法經過拆解後其實包含三個元素:

  • 創造慾
  • 建立能自行運轉的系統
  • 這系統能持續幫助別人又能帶給我收益

因為高中歷史成績好而大學選填念歷史系

以前高中歷史成績不知道為什麼就是班上前兩名,指考成績至少有全國前100,現在回想那時候怎麼念歷史的跟一般歷史成績得高分的人很不一樣,這也是默默地展現天賦及強烈興趣,那時候沒意識到仔細爬疏錯過了很多機會。

這並不意味著我念歷史系很後悔,我度過了很好玩的四年,台灣大學分科系的體制卻很難讓我思考未來能做些什麼,那時候也到處去其他系所旁聽,玩社團,在民間組織當志工卻還是找不到明確方向。

現在才意識到當初喜歡某個領域並不表示是真的有興趣。就以有人喜歡棒球為例,喜歡棒球而去擔任棒球用具業務感到不快樂。因為喜歡棒球這件事代表很多涵義,我們必須去解構「喜歡棒球」跟自己的關係,可能是熱衷於擬定策略,喜歡團隊合作,或是跟他人一起練習成長的感覺…等等。這包含非常多意義在其中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解析與大量作實驗。

這也讓我聯想到從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聽長輩講古,特別是會關注她/他們口中所謂的成功經驗,我在腦海內會自動想把破關排序搞清楚,也就是在什麼前提條件下破了什麼關卡會有何種自我成長,為了達到這樣的成就,此類技能樹可能會長怎樣。長大了發現這種對各種領域中歸納經驗累積的極度渴求是「知識萃取」的本能反應。

為了交女朋友設計一連串刻意練習

很蠢的是,由於念輔大都是女生卻直到大三都還沒交過女朋友,竟然聽信某直銷公司的上線講了一句話「追求財富自由的人就會有女朋友」,說會教我陌生開發會認識更多女生所以我就進了。

那時候為了認識更多女生,每天下課後都要求自己一定要在街上或捷運內認識一位女孩再回家(幸好我爸媽不會看我寫的文章,不然就知道為什麼大三大四都這麼晚回家 XD)。結果大學四年沒交過女朋友反而是當兵別人都在兵變我交到女朋友。

另外,我一位大學死黨在大學女人緣不怎麼樣,畢業後卻在巴黎唸書時瞬間如魚得水,交往各國女孩成為百人斬,有次帶了兩位歐洲女孩回台灣玩耍,兩位法國正妹成天跟他黏在一起讓我覺得好生羨慕,我只會講英文不會法文,在旁邊一直觀察怎麼互動的,旅途中把自己與他的交外國女性朋友實力距離一步步解析,用逆向工程法推導出可能的技能樹(之後跟不少達人對答案才發現錯誤百出,哈),之後有時間就跟他對答案,他一回台灣就拉著他去台北街頭認識其他歐洲女孩,嘗試摸索一套系統化作法,設計一個長期的刻意練習過程,拆解可能需要的技能樹,每天針對技能點做練習,找人對答案。

那時候沒注意到自己不會因為看到死黨很有女人緣而心生嫉妒,而是那天以後不斷地設計刻意練習,工作之餘就是練功幾年之後終於有點成果。現在回想起來用了一堆笨方法滿蠢的,但這種持續不間斷的過程也是一種天賦的展現。

日常生活中關注優勢和強烈創作慾交織而成「微動力

我發現自己有強烈的創作慾每天都想產生點什麼內容,就算被其他人譏笑文筆爛,做得事情沒有任何意義也無所謂,尤其對於描述問題很著迷,從問題拆出事情的基本元素、結構、維度、層次、步驟、流程、注意事項、利害關係人,而且常常質疑我們面對的問題是否是真的問題所在,習慣用系統架構想事情,相對於一般人來說不常見,連上班時主管都會說我思考的「維度」很明顯不同。

經由這些思考我本能會把思考過程一條條寫下來,有時間力氣就寫成一篇篇類似攻略文章希望幫助別人。

在寫攻略的時候,我也發現別人很容易關注缺點,而我則是天生關注優勢,很在意依照自身獨特強項找到合適的策略順勢而為,我看到路上的街友會聽到那些人是好吃懶做,我反而本能反射去想:

「這些人最大的資源可能是用不完的時間,時間對有錢人來說可是比黃金還珍貴的稀缺資源,這種相對優勢可以做什麼呢…」

有次我把這種反射性想法說給別人聽大家都覺得很怪怎麼會有人這麼想,但我總是會這樣反應。我總是在搜尋非零和遊戲(也可說是某種「無限賽局」),也就是不去競爭而是不輸的賽局,人多的地方我都不會去,渴望打造風險極低幾乎 nothing to lose 卻能一直玩下去總體報酬極高的局勢,非常討厭競爭的零合遊戲,追求不輸「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從小就不專注怎麼贏,而是「怎麼下場玩都不會輸」熱愛無限賽局把餅做大,發現更多可能性。

這些零零總總的小細節其實都是關鍵,注意每件事情的情緒波動,那個瞬間感到快樂或厭惡都是自身最真誠的反饋。

靠提案企劃接案開出第二曲線

上述日常行為與思維模式無意間開始整合在工作中。

我工作中需要大量提案企劃,尤其要把業主的實務經驗變成圖、表、文。在追尋市場需求時,我總是會對各種「抱怨」有濃厚的興趣,會本能注意各種思維模型、行為特質能應用的價值,能賺錢是副產品,又會很在意有沒有發揮「主場優勢」。

理所當然的是不覺得理所當然,習慣後面加個問號,總是設想「因為…才導致…失敗」的句子改成「就是因為…才讓這件事有了讓人意想不到的驚艷發展」。

這些特質都符合提案/企劃要求的部分,之後接觸到「知識萃取」這個新詞彙,綜合上述所講的要把其他人的經驗變成另外一種形式,該形式又要回溯成原本的樣子,加上我又喜歡提案,喜歡講「如果…會怎麼樣」(符合蓋洛普的「前瞻」天賦),又得論述一件事的系統化作法(符合蓋洛普的「回顧」天賦),把看似不相關的事情串在一起(符合蓋洛普的「理念」天賦)。

不能說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就是企劃,這只是一種手段,而基礎是應該是「知識萃取」。

結論:運用梯度上升法(gradient ascent)逐步接近真心想做的事

綜上所述,找到真心想做的事可稱為「全域最佳化問題」,這道理猶如環顧起點附近的山坡選擇最陡峭的那座山峰,朝著該方向爬了一陣之後停下來,再環顧這個新高度的四周,搜尋是否有更好的攀爬點。一再重複這個流程越爬越高後終於抵達山頂。也許不是最快的路卻是最穩健前往山頂的路途。

「一直想做的事」是會隨著生活型態、工作、情感、居住環境持續變化的,沒有一輩子就只能做這件事,通常都會延伸出其他事情。這過程等同於一起在叢林中探索的道理,只要專注下一步即可,不用苦惱離所謂的目的地有多遠,目的地會有個大方向,卻會隨著探索出不同分支呈現截然不同的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