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聽一位老師聊到他聽某 Podcast 頻道在推銷馬克杯,一直慫恿老師這些受眾們去購買。
老師說道當時內心想說家中杯子太多了,為什麼要跟他推銷最廉價又幾乎不需要的馬克杯?
這時話鋒一轉,直接說出老師的心聲:他也知道我們不缺杯子,但至於為什麼希望大家還是入手一個馬克杯,是希望有個管道可以表達粉絲對該團隊支持的一種表現,意思是除了直接捐錢贊助外,想額外幫這個頻道貢獻點什麼,買馬克杯也是選項之一。
聽到這解釋的當下我也被震驚了,原來這不單純只是業配一個杯子,而是認同感的展現以及支持長期營運的情感羈絆,馬克杯反而是這種支持+情感羈絆的延伸物副產品。老師想如果不買就感覺對不起這位內容創作者。
我認為這超出了業配的範圍,該內容創作者給了受眾的情感羈絆一個特定價格,把支持的情感轉譯成一種契約關係,或者說變成某種道德責任?
內容行銷的基本道理是內容變現,其實是互相信任的結果,毋寧是「信任」變現,但這個案例可能算是一種情緒價值的變現。我的理解是當一個商品或服務把情緒價值變成了功能價值時,這反而是一種精神消費商品,實體商品的消費有限,然而精神消費則是幾乎沒有上限(看看那些 seafood ?)
如果受眾願意掏錢是給予認同,其需求市場就變得超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