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絕對不投國民黨,但從小生在深藍家庭長大,滿懂長輩們單純「相信」以下想法:
1、深信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這是信仰,不用問為什麼XDD)
2、美國在衰弱(這是事實但沒想過中國可能衰弱更快?)
3、民進黨一直挑釁中共(只要不是國民黨執政就是挑釁)
4、國民黨執政時都沒戰爭,依照過去成功經驗以後也不會有(典型的倖存者偏差)
5、共產黨會越來越好,因為中國既強大又有錢(他們都還活在胡溫時代,認為習大大是過度)
6、依照以前活在威權時代的經驗過度類推,只要像過去一樣服從權威就能活得好,也就不會有戰爭
簡言之,接受國民黨威權教育的長輩們非常依賴過往所謂的成功經驗,尤其是李國鼎經濟奇蹟神話,以前成功案例表示未來也能持續成功。這從邏輯的過度類推到自我證明不言自證,最後是某種信仰的形成過程。
只有國民黨執政=賺錢淹腳目=不會有戰爭,不要問上述公式的邏輯,這是他們過去生活經驗昇華成信仰~
即便民進黨執政股市破萬點,但民進黨就是邪惡國民黨就是好棒棒。
輕易接受威權的長輩們有個共同特徵:在政治領域不擅長抽象思考,做決策極度依賴生活實際經驗。
道理近似告知被火燒會受傷聽不懂,一定要被燙到才能意識到「火會燙到」這個事實。
此問題何解?
只有戰爭發生在自己身上才能理解中國人講留島不留人是講認真的,不親自經歷長輩是無法理解的。
轉:
我認為是支持者結構的差異+近期事件未能感動關鍵選民。
1. 支持者結構
臺灣目前選民結構,粗糙的來講,反民進黨大概有30-35%的基本盤(國民黨+民眾黨的支持度相加),而綠營的堅定支持者大約在25-30%(民進黨長期支持度大概都在這範圍擺盪)。另外,還有一群中間偏綠的選民,大概也占了15%左右(817扣除綠營堅定支持者們剩下的%),最後才是完全中立沒特別傾向的選民大約也是15%左右(總統大選再激烈也不想出來投票的一群)。
因此民進黨的勝負,往往關鍵在於能夠動員多少的中間偏綠選民出來,若催出來就會像2020的817那樣大勝,若催不出來就是會以相當差距落敗,那群人對民進黨就是關鍵選民。
2. 近期事件未能感動關鍵選民
所謂的近期事件就先把它定義為能夠影響選民的事件,而不是單純完全以時間切割。其實選舉前有很多很多近期事件會影響到這群中間偏綠、相對不死忠的支持者是否願意投票,包括論文、疫情對某些產業的衝擊、假消息造成的風向、綠營候選人不接地氣的政見、初選沒收的內傷、部分偏綠KOL的形象受傷、民進黨候選人不時也被批判的黑金或腐敗問題等等,有很多因素,造成這群比較中間偏綠的支持者(很多都是年輕人)在這次選舉沒有被感動或感到失望,而不願意出來投票,甚至在民調階段就能看出他們不再表態。
除了上述二個結構性的原因,我想藍營的支持者也真的悶太久了,從2020慘敗,到後來的罷免跟市長補選,再到立委補選,甚至選前民調都贏結果卻莫名全敗的公投等等,他們無論如何都要放下歧見出來投票,加上不得不說,仇恨動員在藍營內部是有用的,所以藍營的票催得很成功。
btw,上面這種支持結構的差異常常會讓人有一種“臺灣人對民進黨比較嚴格”的感受,其實不完全正確,主要是那群中間偏綠,他們不會投藍(因為根本投不下去),但如果他們不出來投,最後結果就是藍贏。
他們或許不樂見藍贏,但如果該次選舉他們對於綠營的愛沒有多過對藍營的厭惡,他們就不會出來,而且也不會覺得是自己不出來的問題,而是認為綠營的執政不夠好(或是有太多負面的近期事件),才會造成這個民進黨自找的結果。
我很佩服蔡英文,他每次敗選的講稿都很謙卑,我想他也很清楚民進黨的敗選關鍵就是沒有打動這群人。因此與其走偏峰去怪罪選民,或是走回更極端的路線,民進黨想長期執政就必須乖乖的討好這群人,才能穩住25+15%。而要討好這群人,就要看看到底是策略、溝通,還是危機處理方面的問題,這就只能後續內部檢討。
今天的結果,往好處想,那群中間偏綠很可能會在下次大選時出現鐘擺(從不投擺回要投),不然藍營掌握太多權力他們也是會怕的。但往壞處想,民進黨的蔡英文溫和中間路線戰敗,會不會導致內部路線之爭,失去耐心走回極端,這可能會影響到未來能否持續爭取到那15%的中間偏綠。如果真的那樣,藍營取得中央的機會就會大增,而更加彼此對立且路線更加極端的二個主要政黨可能也會讓臺灣失去這幾年累積的國際支持度,因為太不可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