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逛博物館、古蹟,最近散步在其中時突然有了一些過去沒想過的想法:
過去的教育讓我了解到文化資產保存最重要是維護價值,讓原本的精神傳承下去。
也就是說,古蹟、文物、傳統技藝這些本身就是「價值的載體」,我們把它比喻為一盆水,價值本身就是看似若有似無的清澈,由一水盆承載著,以代代相傳接棒的方式,將這盆水由一人手中接過另一手,讓裡面的水,也就是價值不致潑出去丟失。
在一手接一手的傳承過程中需要成本,畢竟每個人都要吃飯,要維護價值每年都有固定與被動成本,要怎麼樣讓這承載的本體自己的吃飯錢自己賺,甚至產生被動收入,讓它不再只能靠著政府養,自己的財務自己救,形成一個正向的財務循環。
就以到處都是古蹟的義大利為例,因為碰到武漢肺炎導致整個國家整體經濟下行,讓很多博物館、古蹟都遭受池魚之殃,政府再也無力撥出足額的錢去維護,很多古蹟因為缺乏資金管理而被盜竊,我們台灣是不是有機會不讓這種事情發生?
台灣不少文化資產保存者專注於價值和怎麼延續,這本來就是一門專業需要多年養成與深厚的人文素養;然而在傳承所消耗的金錢卻很少有人關注,只是嚷嚷著要大眾與政府重視,我認為怎麼讓日常傳承的損耗從財務吃緊的狀態中掙脫出來,不僅我們一般人想追求財務自由,古蹟更應該要財務自由,才能完成其神聖的使命。
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我們在談論理想時一定要想到到底有哪些人持續會為了價值的延續而心甘情願每年掏錢,還願意越掏越多。
這工作類似企業管理、募款、全方位行銷、業務、傳教?!這不是專業文化資產保存者的工作,這是另外一門專業,我們姑且稱為「古蹟財務自由規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