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刻意不用臉書和脆,發現焦慮程度大幅度降低,幸福感提升很多。
不僅能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也發現不在意網路上那些言論,其實對實際生活中幾乎沒什麼影響。
在社群媒體上看到別人過得好,就不由自主有比較心態,進而產生不進步原地踏步的焦慮,讓每天過得不快樂。
每天滑手機,看別人的成功,像是在給自己的焦慮加油添火,刷著別人的精采人生,像在無聲提醒自己「還不夠好」。
比較心態讓焦慮像雜草一樣蔓延,悄悄侵蝕原本應該快樂的日子,專注他人的進步,卻忘了自己的成長,也就難怪日復一日停在原地。
這讓我意識到,想避免焦慮,就該徹底遠離社群媒體…嗎?
通常答案不會這麼簡單,問題的解決不是反對表象的徵兆就沒事。
避免焦慮,不是說社群媒體不該用,應該反思焦慮這件事。
你會焦慮的事情就像是大象,你越是不要想大象,你腦海中還是會出現大象,可以找到另外一件事情不要去想腦海中那隻大象。
這跟認知取替(Cognitive Substitution)有關,利用一種熟悉或容易理解的方式,替代對較為複雜或難以理解的概念的認知處理。
這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快速或有效地應對新問題或情境,通常以簡化資訊或借用已有的認知框架為核心。
如果要說明一個抽象的概念,像是努力的累積,直接說「每天進步一點點」可能不太好懂。但是如果我說:「爬樓梯一次走一步,慢慢就能到樓頂。」這就容易理解得多。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大腦天生愛省力,大腦喜歡用已知的資訊或經驗來解釋新的東西,這樣可以省下大量的「認知能量」。
當我們用「熟悉的東西」理解「陌生的東西」時,涉及前額葉皮質(負責高層次思考)和海馬體(負責記憶)。
大腦會激活類似的神經網絡,讓我們快速找到相似的經驗,因此大腦會使用一種叫模式匹配(pattern matching)的能力,把複雜的問題簡化成已知的模板,這就是認知取替的基礎。
從腦科學的角度看,認知取替就是大腦借助熟悉的神經網絡,來快速處理新的資訊。這種方式既省力又高效,並且能幫助我們形成更深的記憶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