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拖延?
拖延症的核心是一種情緒性的自我調節失敗。當我們面對一項任務時,會感受到壓力、不安或無聊,這些負面情緒會驅使我們避免立刻投入任務,而選擇那些能夠立即緩解情緒的行為,像是滑手機、看影片等。
根據「時距折扣理論」(Temporal Discounting Theory),我們的大腦會更看重即時的回報,而對於長期的目標和好處反應遲鈍。當一個任務的回報距離現在太遠,我們就更傾向於推遲行動。拖延的另一個心理機制是「完美主義」或「恐懼失敗」。有些人擔心自己做不到完美或失敗,因而選擇不開始,這樣可以避免失敗的恐懼帶來的負面情緒。
▍為什麼一般克服拖延的方法沒什麼用?
我之前也蒐集不少克服拖延的方法,但用到後來其實都沒什麼效果。
很多人分享的克服拖延方法,比如設定目標、時間管理、用意志力逼自己工作,往往對拖延者效果有限,原因在於這些方法沒有觸及根本的心理機制:
- 強調意志力:很多克服拖延的方法強調要有堅強的意志力,但拖延的本質是一種情緒管理問題,而不是意志力不足。強迫自己克服負面情緒往往無法長久,最終反而會加劇焦慮和拖延。
- 忽視情緒因素:大多數方法過度關注「如何做」而忽略「為什麼拖延」。如時間管理技巧、番茄鐘等,這些方法可能提供了一些短期的行動指南,但卻無法解決背後的情緒焦慮、完美主義或恐懼失敗等深層問題。
- 未能有效分解任務:當任務看起來太過龐大、複雜時,很多人感到無從下手,這也是導致拖延的原因之一。簡單的「設定目標」並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因為目標可能還是過於抽象,而具體分解任務的工具或陪伴機制較少被強調。
▍為什麼運用AI的方式更有效?
與其依賴單純的時間管理或意志力,我們應該從心理機制出發,運用AI系統來提供實質上的幫助。這部影片認為AI能夠做到以下幾點:
- 模擬陪伴和監督:AI提供了一種外部壓力感,類似於有一個上司或同事在監督,這種虛擬的「陪伴」能夠在情感上緩解拖延,讓人更有動力去完成任務。
- 具體化任務:AI能夠將龐大的抽象任務具體化,這有助於克服「無從下手」的恐懼,減少心理負擔。
- 提供初步成果:AI可以自動生成初稿,讓用戶只需進行改進和完善,這不僅降低了開始工作的難度,還能有效緩解完美主義者的焦慮,因為他們不再需要從零開始。
這種方式不僅解決了拖延的情緒根源,還提供了實際的行動步驟,讓人能夠有效且持續地應對拖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