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 「AI 時代人們不需要讀書了,凡事問 AI 人工智慧就好。」
雖然這波AI時代的發展,讓我們可以更方便地取得各種知識和資訊,但我仍然認為書籍在知識傳遞和深度學習方面,長期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不少人提倡實體書籍在 AI 時代的發展中已經沒有價值,這明顯是一個過於偏頗的觀點,也犯了「片面推論」(Secundum quid)的邏輯錯誤,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論證形式。
例如,「所有物種都應當被保護」這個命題在某些情況下是正確的,但在其他情況下則不一定正確。如果將這個命題修正為「所有有感知能力的動物都應當被保護」,那麼這個命題就更具有相對性和可操作性,能夠更好地描述一個特定情況下的真實性。因此,secundum quid 在邏輯學中常被用來修正過於絕對化或片面化的命題,使其更具有相對性和可操作性。
書籍作為一種傳統的知識傳遞方式,特別某個領域要快速入門的人或是面對跨領域職涯時,是在需要深入學習和了解特定領域的情況,書籍才能給予有系統的基礎整理。其次,透過網路和社群來取得學習所需的知識和資訊,但這些途徑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也存在著問題。相比之下,書籍是經過多重審核和編輯過程後出版的,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那麼電子書是更好的學習方式嗎?實際上紙本書和電子書都有各自的優缺點,不應該絕對地認為電子書就比紙本書更優秀。況且,實體書籍與電子書的使用情境因人而異,沒有考慮到不同學習者對於學習方式的偏好和需求,將電子書絕對化地定位為更好的學習方式。
實體書籍擁有千年的傳統,是一種古老但持續有效的系統化知識傳遞方式。通常會從基礎的概念開始,一步步地深入探討,特別是讓入門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相關主題。而在網路上取得的資訊常常是零散的,甚至是惡意誤導帶風向的結果,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整合和理解。
其次,書籍能夠提供更深入和專業的內容,例如在商業領域中,書籍往往會從理論基礎、市場趨勢、案例分析等方面進行綜合性的探討,讓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商業模式的核心思想和運作方式。
最後,書籍也是一種慢閱讀的方式,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吸收和記憶知識,讓學習過程更為深入和持久。
書籍在 AI 時代仍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工具,尤其對於需要深入了解某一特定主題的讀者來說,書籍的價值更是不可替代。當然,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書籍的形式和傳遞方式也在不斷地變化和更新,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習慣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有人可能會問:可是當人們急切需要某一新知時,等書出版太慢了,我直接問 AI 不是比較快嗎?
確實,當我們需要最新的、即時的資訊時,向 AI 提問可能會更快速、更直接。例如透過搜索引擎或是語音助理等方式,快速地獲取想要的資訊。然而,這些即時的資訊往往只是冰山一角而且非常不全面,不符合判斷的 M.E.C.E. 原則,偏頗的知識來源容易讓人們導致誤判,尤其是在複雜的領域,例如商業模式,只靠短暫的搜尋難以獲得全面、深入的理解。
由於人工智慧在回答問題時是基於大數據分析和統計學原理,而非真正的理解和推理能力,因此有時候會給出不準確或有偏差的答案,用過 ChatGPT 初期版本的人都知道它會光天化日下講幹話。相比之下,書籍是經過作者、編輯、出版社等多重審核過程後出版的,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總而言之,我認為當人們需要即時的資訊時,向 AI 提問的確會更快速。但如果我們需要全面、深入的理解和可信的知識或觀點,書籍仍然是一種更值得信賴的學習工具。此外,書籍和 AI 人工智慧並非完全對立,我們透過書籍了解基礎概念和知識體系,再透過 AI 獲取最新的、即時的資訊,兩者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