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焦慮世代
剛滿三十歲不久的朋友最近對三件事感到焦慮:
- 十年內要離開職場照顧年邁的父母
- 賺不到足夠的退休金
- 自己老了的生活
我認為他對未來太過悲觀,有些焦慮的點說實在也沒什麼道理,但就按照他想像的情境來思考一下。
由於他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沒有兄弟姊妹可以互相幫忙,父母都已經依勞基法屆齡退休,幸運的是都有存退休金要活到 95 歲都沒問題,然而等到年紀再大一點要請每個月的看護費可能不太夠。
朋友的收入大概在台灣社會薪資水平的中位數,平常跟女朋友在外面租房子都算省吃儉用,每個月還有辦法存一點點錢。他已經捨棄買房的想法,畢竟家中獨子是可以繼承房產;也沒有要跟女朋友結婚,兩人交往數年也算穩定,都有給彼此的空間,想說老了也就是互相照顧,或是走開放式關係也無不可。小孩先無論養不養得起怕以後被啃老,他和女友就是不喜歡小孩,總之就是不婚不生。
養兒防老的觀念真的過時了,不要說防老,不被啃老都是奢侈。光打聽一下自己周圍台灣的六到八年級生的同溫層朋友圈,大部分買房頭期款都是靠父母的積蓄,有了小孩的還得跟父母求偶而贊助一下。我的朋友們都滿優秀的,不是創業有成就是穩定公務員升官也滿快,只是財務上多少都還是得靠家裡資助,不少人也乾脆不買房就等繼承家中的唯一房產。
很多人說房價一直漲,這應該是最後一波,以後會不會大幅修正不知道。我只知道現在高不可攀的房價以人口金字塔結構來看,中壯年正好是目前人口佔社會比例最多的,金字塔底層下方沒什麼小孩要養,上層的老人還不是這麼多,2022年左右還有充足的消費力道支撐房價,2025年後會爆增變成倒三角才會有感覺。2020年前後正好是台灣中壯年勞動人口最多,消費力最旺盛的幾年,之後退休老人大幅增加,勞動力以斷崖式下跌,房價要再往上就很困難了。加上戰後嬰兒潮的資產積累,六到九年級生就是等繼承,還可能不只一間,所以2030年後的年輕人為什麼要買房?反正就好好維持生活等繼承就好啦!
就算買房不用煩惱,但收入實在太低。誠然我們都知道用每個月三、五千塊買 0050 之類的芭樂投資話術,人一定要會投資面對長期通膨這種常識大家都有,目前收入僅能餬口,收入要往上得開發副業還是怎樣的,這些道理誰都可以講,實際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其難度可想而之。我們真的不用說「妳/你看看誰誰誰不就是這樣年收入輕鬆破百萬」,要找例子信手拈來很容易,站著說話不腰疼。每個人的狀況差異都很大,別人的成功經驗真的只能參考,複製成功非常困難,況且她/他們口中所謂的成功經驗可能根本不是成功的關鍵,恐怕實情單純是運氣好在三代累積祖上積德,加上天時地利人和的前提下,「靠著自己努力打拼」才有現在光鮮亮麗的成就。
我認為「能夠努力」本身就是一種奢侈。
運氣非常好的狀態下才能讓我們有努力追尋成就的機會。
遠距/自由工作是不得不的選擇
儘管運氣很可能是主宰大部分人生變數,然而日子還是要過下去,針對小資族的我們如何面對類似朋友這樣的三個煩惱呢?
我認為前提條件是在三十歲後的生涯規劃(不只是工作的職涯,而是整體的人生)得考慮完全不可逆的少子化與超高齡化的社會性衝擊,意思是我們的工作與生活型態不太可能維持工業時代待辦公室朝九晚五,而是得更靈活的方式工作與兼顧生活。
也就是說,台灣六至八年級生到了 2030年前後,勢必得擁有自由工作、遠距工作的多元收入,才能在收入不中斷的狀態下又能靈活運用時間,有餘裕照顧年邁長輩。
之前就聽過有人的媽媽臨時開刀住院,家中只有他是能照顧的,剛好這個人本身就是穩定接案的 soho 族,立刻搭高鐵回南部照顧母親數周,一邊在病房照料時,也拿著筆電交付客戶要的東西,一般工作者哪有辦法這樣請長假。
高齡化的問題,不少中壯年勞動者在 2030 年前後就會大量碰到,可能薪資收入無法負擔外籍長期看護(費用也是年年漲,甚至勞動力不出口到台灣了怎麼辦?)而且那時勞動力萎縮各行各業都缺工,必須調漲薪資才能請得到台灣本土的照護人力。不少人只能選擇自己中斷工作一段時間回家照顧長輩,等到好一點要重回職場都幾歲了,可能只得靠打零工維持生活費,遑論賺到自己的退休金?
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年輕人會離開就業市場一段時間,社會勞動力就更不足,到時政府的社會福利支出可能無法負荷,光是現在 2022 年就有 10 萬人職涯中斷回家照顧父母,這是流沙中年、或是下流老人、孤獨死的潛在族群(當然我也是~)
這種生活型態的轉變,導致我們得思考工作型態要調整,資產累積的方式也要調整,不可能再用一般雇傭關係的上班族思維去討論這件事。
穩定的自由工作與遠距工作讓自己有靈活時間去運用,恐怕是一部分人勢在必行,不得不的選擇。
自由/遠距工作的前提
至於拿著筆電就能自由工作與遠距工作有哪些前提,我目前觀察到有穩定收入的基本上都包含五個:
- 網路科技+知識型工作,能夠不斷複製的數位內容,可能是電子書、模板、範本、線上課程等等
- 有價值的內容文案企劃,延伸出的影像與音頻形式
- 數位行銷,尤其是內容行銷打造個人品牌
- 視覺傳達,搭配有價值內容的圖片與影音勝過文字,但沒有好的文字內容,也不可能有好的圖文
- 賺知識落差的錢,可能是顧問或教練的角色,光是業內的眉角和整合就是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