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各種自由工作難題的系統思考思維模型,經驗萃取成即戰力的企劃、具體錦囊與實用攻略
如何跳脫非黑即白的二元思考陷阱?
如何跳脫非黑即白的二元思考陷阱?

如何跳脫非黑即白的二元思考陷阱?

人們常常會陷入二元思考的侷限中。

以朋友最近煩惱的煩惱為例,他近三十而立,陷入了買房還是繼續租房的兩難。 

我認為我們應該跳脫非黑即白的思考框架。

明明兩個選項都不滿意,那為什麼不選擇第三種路線呢? 

這概念類似「怎麼把明太子賣給沒吃過的洋人?」跟外國人解釋說這是日式魚子醬,接受度必會大幅提升。 

或者我們在思考小7有販售的商品?另一方面,則是反向思考:便利超商沒有販售的產品?這時候我們用集合去看,去便利超商以外的宇宙,都可以寫進去,其實是無限大未知的未知,該怎麼思考? 

針對這些生活中的思考議題,我們可透過「思考框架」整合工具去思考,排列組合出自己適合的版本。 

其中涉及西方哲學中的方法論、認識論中提及的理性工具,當我們運用這些思維工具時,跟一般沒有邏輯的台灣民眾相比,我們的思維推導彷彿是被升好幾級一般。 

啟動思考的操作手冊,可讓我們的腦袋運作地更清楚。畢竟大至公眾議題、小至生活瑣碎雜事的決定,大部分台灣人受長期填鴨式教育荼毒,毫無邏輯可言,只有情緒的反射,工作一段時日依然沒安裝這些工具,他們思考不符合西方理性,容易被恐懼引導,大部分人生會過得不好,也不知道要突破,才會在網路上發洩情緒,變成議題黑粉或是毫無建設性的酸民,是真正的Loser。 

只會在鍵盤大聲疾呼、情緒勒索,看到什麼就酸,不外乎是思考外包的結果,導致台灣酸民文化氾濫,自己明明胸無點墨卻在網路聲量中比誰都大,講的內容對社會毫無建樹。 

她/他們不信任專家,僅仰賴自身的情緒。尤其不懂的事情她/他們習慣用情緒去發洩。 

她/他們幾乎不會問自己最近在日常生活中做的幾項決定,真正的理由為何?是否受到科技、專家或體制規則影響?只會推卸思考的責任,凡事都是別人的錯,無法理解別人的動機與行動的意義就開酸,除了酸,她/他們對現實毫無辦法,兩手一攤無能為力,畢竟她/他們連自己的家庭都照顧不好,自己的職涯不順遂不說,從小到大的人生根本一團糟。 

因此,我認為鍛鍊意識層級,確保自己每天的認知餘裕是很重要的。我們不要盲目,尤其習得性依賴+盲目服從(威權人格),不由自主地將思考外包。 

雖然《原子習慣》在台灣社會頗為出名,習慣的確是重要的,然而在以情緒性反應日常事務的習慣,我們一定得從該牢籠中掙脫出來。 

大腦是個好東西,當自己的經驗不足時,借用別人的大腦存知識,用別人腦袋來思考,從別人大腦拿出來做經驗萃取,自己確認無誤後再來用。 

簡言之,千萬留意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哪裡,我們必須保持紀律性不服從,務必自主思考。未來需要大量知識整合的工作,這工作只能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