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必要喜歡、熱愛我們的工作,只要「不討厭」就行。
很多人迫於生計必須朝九晚五的工作,下班後在飯局喊著薪水跟不上物價覺得錢越來越薄,隔天繼續做著討厭的工作,然後十年就過去了,自己還是在這種情境中每年輪迴,不僅收入低沒存到什麼錢,因為通貨膨脹的關係變相越來越窮。
我們不必要真的熱愛工作,不討厭還能接受就行,至於打從心理感到厭惡的就不必了。
收入低僅在溫飽線上掙扎的工作,讓人疲憊不說,工作結束後為了消除工作上帶來的疲勞,很容易會花在沒什麼特別的小確幸上,然後陷入更為困頓、更為疲乏的日常。而且心情不好的時候,人們往往會過度消費想要犒賞一日枯燥乏味又疲憊的自己,反而越花越多錢。排解壓力的開支比我們想像中要更花錢。
很多人沈迷於電玩、手遊,每個月還過度消費就是這樣,因為平日壓力實在太大,情緒沒有出路只能尋找有限的慰藉。
若我們能掌握每日生活中的最基本且必要的花費,在沒有壓力的前提下,以最低限度的工作求溫飽,讓我們有充足的認知餘裕去規劃未來,會不會比較好呢?
依據觀察我周遭生活中陷入財務危機的人們,她/他們想賺更多錢來自於「覺得需要擁有」的社會氛圍,比如有房、有車、有小孩;一旦我們從另外的角度出發,先賺「生活中絕對必要的錢」,剩下的就是好好思考怎麼把 100 塊紙鈔效益最大化。
效益最大化的意思在於「買低賣高」人類自古以來最原始的邏輯。想想看古代人還沒發明貨幣之前的物資交換的以物易物,要想財富累積,擁有多少別人很渴望的資源就是決勝關鍵。像是戰亂、糧荒的時候米、小麥就最稀缺,此時擁有這方面的資源就有利可圖,前提是確保不會被搶走。
效益最大化就是讓我們思考怎麼使用身上有限的金錢,並盡量消除沒必要的日常成本開支。我們在小七、全家這種便利商店就能看到這樣的狀況:明明水這麼便宜的東西竟然還要賣到 35 ,因為有「乾淨飲用+方便取得」的市場需求,很多東西會持續賣錢變現不是沒有道理的。
我發現要探索符合我們能提供服務去滿足市場需求這件事,需要每天有一定的專注力,姑且稱為認知餘裕。當累到滑手機都會睡著時就根本不可能從事這樣的思考,這種稀缺的注意力我認為才是人人最寶貴的資源,沒有之一。
當我們做打從心底討厭或跟個性、價值觀完全牴觸的工作,比如有人天生過動卻被迫生計坐在辦公室無法在外面走跳,再勉強自己這份工作都不會做好,一整天的精力除了花在工作上,更大的比例還有壓抑自身不合適的天賦個性去符合討厭的工作場域,長期下來累積過度的情緒勞動與精神壓力,這都是日後的情緒大地雷。更慘的是,我們做這份收入不高又討厭的工作有讓我們的財務問題逐漸好轉嗎?
因此,我認為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找一份不討厭,真的不用到喜歡這麼高標準,至少不討厭不讓自己太有起伏波動的工作,甚至某些環節做起來還挺開心的。先滿足基本日常真正必要的開支後,花大部分的注意力與精神去保護自己的好心情不被消耗,並思考如何用最少的勞動獲得個人最大的成果,恐怕才是現階段最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