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各種自由工作難題的系統思考思維模型,經驗萃取成即戰力的企劃、具體錦囊與實用攻略
不要想著完全退休,而是擁有「組合收入」的持續工作能力
不要想著完全退休,而是擁有「組合收入」的持續工作能力

不要想著完全退休,而是擁有「組合收入」的持續工作能力

不少人對 65 歲存不到 3000 萬的退休金感到焦慮不已,跟強者理財朋友聊到這個問題,我認為他講的很有道理,是為記:

只要保有終身賺錢的能力,很多問題就自然解決了

相對於存到 3000萬或在台北信義、大安區買一間套房,取得終身可賺進足夠應付支出的能力,終身賺錢沒有很難吧?

如果換個角度想,如果我們一輩子買了一間可以收租的套房,加上有會發股利的股票,然後搭配主動收入,不靠體力而是動嘴巴的,可以接演講、開課教人、也可以接付費諮詢這些,只要我們在年輕時熟練了,根本花不到多少體力,基本的就是那些,不用這麼高強度去學習新的,沒有一定要一直學什麼新東西 

有一間可以收租的套房也沒有到很難 當然一間套房租金不夠 但至少餓不死了。這種「終身賺錢」的難度比起在信義區買房要簡單超級多,自己再廢當大樓保全也是賺錢,這六、七十歲還是有人在做,後高齡化幫人顧店也是賺錢 這很多也不用年輕 未來會有愈來愈多種空間 一定有很需要老人顧店的,以後也會是一種風格。

打造多元的組合收入

至於會覺得很難我覺得有可能是卡在某個思維環節:

如果我們每個月的收入不是全有全無,而是由主動與被動「組合而成」。

舉個例子,一個月要五萬支出,但不是五萬全部靠一種收入。

妳/你想要完全靠退休金做到每月五萬被動收入,這在現代的確頗有難度,尤其要老了還每個月靠工作賺五萬,這更難!

然而收入為何不能是主動工作賺錢賺兩萬,然後配上被動收入三萬的配置方式呢?

主動收入兩萬,配被動收入三萬,這樣配置就簡單非常多,也讓我們在心理上輕鬆不少。

這道理跟找工作一樣,要找到月薪七萬的工作有難度,但要組合出月入七萬簡單很多。

年薪百萬很難,但年收百萬卻容易得多

同理所言,年薪百萬很難,全台灣只有前十幾趴受薪階級可以做到;然而有年收百萬的人多很多。

如果退休的定義是幾乎等於全身癱瘓只想躺在家裡廢,又要維持一樣高檔的生活水平住台北市,想吃什麼吃什麼不想動腦,連手指都不想動,那真的很難!

可是,如果退休生活是像韓劇所演的《海岸村恰恰恰》的男主角洪班長住在鄉村中那樣的生活品質,有很難嗎?

洪班長住鄉村,他經營鄰里關係良好,平日生活花費低很多,但品質還是很高。

多元組合收入=「主動收入」+「被動收入」

有人會說,四處打零工某種程度上也是某種門檻,朋友則認為這還是一樣「組合收入」的概念。

我們做一種「組合收入」的假設,這已經包含年金改革改到最差的狀態和納入通膨的狀況:

  • 中華民國勞保年金、勞工退休金加總每月收入:10,000元
  • 自己的投資收入平均每個月收入:5,000 元
  • 有一間小房子收租每月房租收入:5,000 元
  • 自己隨便做點事情每月再賺:10,000 元

這算法已經是包含通膨了,每個月在鄉間有三萬,不夠嗎?我 80 歲的獨居阿嬤每個月連一萬五都花不到,這年紀吃也吃不下,每天就是跟鄰居話家常看電視,三萬在台北市可能不夠,但在離醫院不遠的鄉間一個月三萬不是問題。

當然,身上有一筆預備金,也有終身類的某些保險,這樣真的不夠嗎?

誠然,有人會質疑沒有失智、手腳不能動,身體什麼時候退化很難說的問題,但常常動,有持續維持強度不這麼高的工作狀態,保持跟人的連結就比較不會退化。老的時候最可怕的不只是身體退化還有腦,還有人脈。

我們最擔心的是如果退休生活就是已經失智失能,那靠的也不是退休金,而是社會福利啊!

我們真的不用這麼悲觀,畢竟我們現在看到和想像的老人是上一代與上上一代那種學歷低幾乎不識字,到後面已經跟不上時代,健康狀況通常也都不太好的後工業時代老人。

可是我們這一代畢竟都受過高等教育,早就不是跟父母同一個工業世代的人了。我們這一代屬於資訊時代的老人們好歹會上網查資料自我娛樂;相對於受日本小學教育的阿嬤可能連看電視字幕都有困難,如果連人際關係都斷掉,不老人癡呆真的很困難,但我們這一代沒這麼糟糕了。

我們這個世代的知識更普及,理論上到同年齡我們的健康狀況會更好。科技會更友善,我們也擁有更多能拿來用的知識。

照一般網路上販賣金錢焦慮恐懼的投資業配文那種算法,戶頭沒有三千萬退休生活根本跟屎一樣是屬於上一代的情況,我們這一輩應該是沒那麼恐怖啦~ 覺得焦慮也沒用,畢竟台灣大部分戶頭要有 3000 萬真的不容易。

總而言之,且寬心,我們戮力專注於本業,持續進修,該吃飯的時候好好吃飯,該睡覺時就睡覺,身上有緊急預備金與保險,投資時維持資產配置,要安心退而不休真的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