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幾天夜深人靜時思考自己的人生中諸多危機,由於自己沒有什麼慾望,不會結婚頂多同居或經營開放式關係,也不會有車,更不可能有小孩。
平日的休閒嗜好就是持續不斷地寫書留下知識萃取的智慧資產、上課或去看海邊看夕陽,只奢求身體維持健康不退化太嚴重,老了還能每天從南港散步到西門町、台北市走到淡水漁人碼頭。
最後有個地方安身立命等到送走父母,盡完身為兒子的義務就可以從人生 Online 中下線了。
然而現在這個年代連這麼簡單的願望都有困難,勢必要多動腦想想策略。
Table of Contents
盡力分散風險
我認為我們在戶頭帳戶餘額沒有一億,或是單個人年淨收入不到一千萬就不要想著先獲利,而是先想辦法不墜入下流行列之中,保本與分散風險絕對是首要目標,而不是先想著獲利。當我們真的沒什麼錢的初始階段先盡力分散風險,任何事情都是風險,我們得把風險轉嫁出去,或用最小的成本去拼博。
以預算規劃消費,在額度內不必內疚
至於有人會消費內疚,就是要盡力存錢而不亂花錢的心態。我認為賺錢是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的、活出自己的獨特價值的,不是只有退休後才有資格花錢。工作時讓自己過得幸福快樂也是我們賺錢的最大目的,如果為了省錢而過極節省甚至病態的生活,導致身體健康都受到不良的影響,這完全失去了賺錢的意義。
與其不斷地否定自己又在亂花錢以這種內疚的病態心理讓自己害怕消費來存錢,每天讓自己困在恐懼的牢籠中,不如建立好良好的消費意識。把自己重視什麼東西以優先順序表排序出來,知道自己重視甚麼放手讓自己在該方面有多一點的消費額度,至於不是很必要的就盡量減少甚至不要消費。
簡單地說,消費就是分成「必要」、「需要」、「想要」三種類別。我們把能活出人生意義、維持身體健康與生存必要開支都放在「必要」的項目中,至於跟人生意義與必要生存無關的需要與想要就徹底斷捨離;比如有人認為家裡一定要有貓是心理的重要慰藉與伴侶,那該花的醫藥費、美容費、乾乾與罐罐錢就是省不掉的「必要」項目。相對的跟非死黨、跟生意無關的無意義飯局就盡力避免。
一旦有設定消費優先順序的帳戶,就在該帳戶額度內盡力花掉都沒關係,畢竟在該額度內的金錢目的本來就是讓自己過得好的。使用預算規劃來控制自身消費習慣,剩下的就是花在分散風險與長期投資上。
必要開支 1:第一桶金(或稱緊急備用金)
我認為身上至少要有 12 個月不工作都還能過正常生活的緊急備用金,包含孝親費或照顧父母的部分。由於觀察到疫情的週期性,最好有 3 年是最理想的狀態。有了至少一年的生活費花掉都不擔心,這樣才有底氣做比較大膽的決策,我認為一定要有這筆錢後才能去談任何的投資規劃。
必要開支 2:單身族基本保險
絕對要有雙實支實付的定期醫療險,以及騎車、開車的增額第三責任險。這是屬於「必要」的消費開支,年輕時這筆錢真的很便宜,一年花一萬出頭就有很高的保障了。
我還是建議還是乖乖繳勞保與國保,國家的保險機制只要中華民國還在就不可能破產,只是福利變差,把投保級距現在就設定到最高的 45800 ,投進去就是讓65歲以後每個月固定一筆買菜錢,以目前的機制金額絕對大於投入的錢利大於弊。
必要開支 3:不斷升級職涯的態度、知識、技能與裝備
時代變動太快,大部分的人玩遊戲的時候都會願意買裝備讓自己的戰力升級,然而僅少數人願意在職場上持續進修和強化自己專業的態度、知識、技能和生財工具。如果是遠距工作都不捨得投資一台適合的筆電那真的不用玩了。這也是屬於「必要」開支。
長期投資 1:台灣地區資產配置
台灣股、債方面,以股債7:3的配置,富邦台50(006208)、富邦美債7-10(00695B)。我打算把收入 40 年持續地存進去不會動用,每年有獲利再依上述比例配置的方式。但我不太喜歡單壓台灣地區,這不符合全力分散系統性風險的基本原則。
長期投資 2:全球資產配置
秉持分散風險的概念,因此投入全球股、債方面,我也是打算持續存入 40 年,資產配置股債7:3, 全球股票 VT 與 全球債 BNDW 的配置,每年獲利就再投入依比例配置。
長期投資 3:虛擬貨幣與NFT
我認為往後十年區塊鍊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除非全球都缺電又海底電網、馬斯克的星鏈全掉下來,不然去中心化的經濟應該是指日可待。把錢投入虛擬貨幣目前來看真的能持續創造被動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