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各種自由工作難題的系統思考思維模型,經驗萃取成即戰力的企劃、具體錦囊與實用攻略
工作不等於上班:如何在資本主義社會真正賺到錢?
工作不等於上班:如何在資本主義社會真正賺到錢?

工作不等於上班:如何在資本主義社會真正賺到錢?

問:「為什麼要工作?」

答:「當然是為了錢,不去上班怎麼有錢吃飯,付房貸?」

以前在讀書時,有些長輩都告誡小孩說好好讀書,不然長大就會像路上鋪柏油、掃馬路的

把書讀好取得高學歷,就有機會去大公司上班賺到更多錢

不少人的邏輯是如此,工作就是去上班,從公司賺到高薪,這似乎聽起來天經地義很正常

這種線性的想法我覺得很有意思,工作賺錢等同於「去公司上班」這種工作型態。

工作形式其實很多元,做生意、創業、做志工,都是 Work。

我們身處的台灣偏向資本主義社會,就像開店賺錢,有錢的人開店(簡稱資本)請別人來幫忙做事(勞工工作),賣東西給大家賺更多錢,然後再開更多店,有錢人就會累積更多的資本,進而正向循環達到財富累積,一切都是為了擁有更多資本,錢僅僅是資本的一種形式。

因此,一般人工作形式、性質和目的都受到資本的影響,像是工作像是商品一樣擺在展示櫃內販售,工作本身成為一種商品,勞動力以工資的形式被出售,讓工作成為資本積累和增值的基礎。勞動者通過提供勞力和知識,幫助企業創造商品與服務,從而實現價值轉化。

也就是說,工作驅動了市場的運作,促進商品與服務的流通,並為經濟體提供穩定的供需平衡。在資本主義中,工作被視為實現資本增值的必要手段。企業利用資本雇傭勞動力,通過勞動力的投入創造商品或服務,並將這些商品或服務投入市場以獲得更多的資本。

至於持續累積資本,有錢人越來越有錢要幹嘛?這屬於哲學問題,失去了清教徒宗教性的資本主義,不是資本要考慮的事,就是如此空虛沒有目的!

亞當·斯密《國富論》可謂解釋資本主義的濫觴,他反對當時18世紀人們對財富的看法,當時人們認為財富就是誰擁有越多金銀誰就是有錢人;而亞當·斯密則破天荒地認為真正的財富計算來自人們勞動創造的價值而定,也就是現代人熟稔的GDP計算的雛形。

價值來自於工作,工作將資本投入轉化為商品或服務的過程,這些商品和服務透過市場交易創造價值,資本由此增值,進而產生剩餘價值,勞動者的工作通常創造的價值高於他們的工資,而這部分多出來的價值(即剩餘價值)被資本擁有者收歸所有,讓自身資本增值。

解釋了這麼多是為了從結構來思考工作這件事。把一件事情想像成一個樂高積木,每塊積木都有凹凸點設計能對應其他積木,而工作則是在整塊大積木結構的一部分,仔細觀察它跟其他彼此積木的關係。

既然工作在我們身處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是為了讓資本「增加價值」,那增加價值這件事的形式、方法就不只「去公司上班」這單一路徑。

太多人將上班當成生產勞動型態的預設,因此不假思索地認為工作等同於上班,而上班就是要丟履歷找工作。

公司提供的教育訓練頂多侷限於幫自身公司提升生產力,讓其投入資本增值,至於你這位勞工怎麼樣在資本主義中佔據適合你的結構位置,公司完全不會考慮,畢竟跟它資本增值這件事無關。

這也是我們大部分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混得不好的原因,因為我們從來沒搞清楚自己到底能佔據資本主義結構的什麼位子,你把自己擺錯地方,當然賺不到錢。

大部分人幾乎不了解,也不願意花時間靜下心來理解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甚至不清楚自己所在公司的商業模式,或公司是如何盈利的,因此也難以理解為什麼自己的薪水會是現在的水平。

很明顯的是,如果搞懂了資本主義社會運作底層邏輯,你會了解到不可能靠幫別人打工來尋求自我實現。

怎麼突破?建議你開始讀跟商業有關的100本經典著作好好讀。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訂閱我的《承殷電子報》 不定期出刊,300+ 讀者訂閱。
我會將人生希望小故事、企劃思維、成為自營商的深度思考後的內容寄給你,讓你了解AI企劃、個人品牌、內容行銷、標案、補助款等政府文件的有用技巧。
這像經營書報雜誌一樣,透過數位版的 Email 電子報分享給你
最近我會開「成為一人公司型態的自營商做生意」主題讀書會,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收到最新消息:https://chengyin.ck.page/a14f1c9536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