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各種自由工作難題的系統思考思維模型,經驗萃取成即戰力的企劃、具體錦囊與實用攻略
為什麼英國菜這麼難吃?《飢餓帝國》用食物讀懂殖民歷史
為什麼英國菜這麼難吃?《飢餓帝國》用食物讀懂殖民歷史

為什麼英國菜這麼難吃?《飢餓帝國》用食物讀懂殖民歷史

為什麼讀這本書?

一想到英國,人們第一個念頭通常是炸魚薯條(Fish&Chips),通常以鱈魚或黑線鱈魚裹上薄薄的麵粉炸製而成。我發現英國人覺得好吃的炸魚是把裡面的魚肉炸得「沒有味道」,他們覺得這才是好吃的,我帶家人去吃的炸魚名店他們吃下一口都露出面有難色的表情。

炸魚的魚片很多時候是鱈魚,這讓我聯想到餐桌上日常食物與全球經濟體系之間的關聯,正好我讀到《飢餓帝國:食物塑造現代世界》這本書即從食物切入,挑戰了以歐洲中心視角書寫的殖民史,批判了殖民地貿易與全球化的歷史敘事,用餐桌上的食物像是剝洋蔥似地一層層展示背後的不平等與壓迫結構,敘事從英國殖民擴張如何通過食物生產與貿易塑造了全球化經濟秩序,同時用這些餐桌上食物背後呈現的不平等與剝削問題。

書中展示現代化的全球食物供應體系雖然讓部分人受益,其根基建立在殖民壓迫與掠奪之上,這種歷史遺留的傷痕依然影響著當今世界的不平等。

我認為更妙的是書名《飢餓帝國》取得很有意思,殖民宗主國為自身尋求更多的食物,解決國內的飢餓問題,促使英國遠渡重洋拓展殖民的動力之一;殖民活動讓全球進入緊密的貿易交換體系中,曾經昂貴的食物平民逐漸負擔得起,英國人民自身吃得更好,卻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飢荒。

關於作者 莉齊·克林漢姆,她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擁有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曾任劍橋大學耶穌學院研究員,並於華威大學教授歷史。目前,她擔任華威大學副研究員,同時是皇家文學基金會駐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的研究員。克林漢姆的著作涵蓋廣泛的歷史主題,包括《帝國體制》、《咖哩傳奇》、《戰爭的滋味》以及《飢餓帝國》等,展現了她以食物視角探討歷史的獨特風格。

餐桌上的貿易史

這本書展示了三個重點,各種食物之間的關係彼此串連:

  • 1. 鱈魚捕撈與英國海軍的崛起:遠洋捕撈鱈魚為英國提供了穩定的蛋白質來源,支撐了皇家海軍的飲食需求,並成為英國建立海洋霸權的重要基石。這種捕撈活動不僅促進了北美殖民地的初步發展,也帶動了英國對外海洋貿易的拓展。
  • 2. 砂糖生產與甘蔗種植園的建立:英國人在追尋鱈魚資源的過程中,發現了甘蔗這種高經濟價值的作物,進而開創了利潤豐厚的砂糖生產工業。為了經營甘蔗種植園,英國在加勒比海地區建立了大量勞動密集型農場,並依賴非洲奴隸提供勞動力來維持其運作。
  • 3. 玉米傳播與奴隸貿易的擴大:為支持甘蔗種植園的勞動需求,非洲奴隸被大規模引入美洲。與此同時,殖民者將美洲的玉米引入非洲,這種高產且耐儲存的作物有效提升了非洲人口的生育率,進一步成為支持大西洋奴隸貿易的重要因素,形成了全球經濟體系中資源和人口的相互依賴網絡。

打臉殖民全球化的好處

從「知識是反對與修正前人的學問」角度出發,英國在一戰之前殖民帶來的全球化歷程,從現在看來,這是反對殖民帝國是全球化「進步」的象徵 ,早期殖民地母國追求鱈魚、砂糖、玉米、茶葉、咖啡,是全球化發展前期的重要商品,甚至是一種硬通貨能換得其他產品,像是橄欖油、葡萄酒等。

首先,傳統觀點常認為,殖民地貿易帶來了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促成了全球化進程,使世界變得更加緊密聯繫。這本書則指出這種「進步」是建立在不公平的全球經濟秩序之上,犧牲了殖民地人民的福祉。大規模的食物貿易讓英國和歐洲獲益,但同時也製造了殖民地的貧困與飢餓。

再來,過去人們認為殖民帶來的是經濟繁榮,傳統敘事強調殖民地與殖民母國之間的經濟互惠,認為殖民地的資源開發促進了全球經濟增長。然而,本書以鳕鱼、砂糖、玉米等食物為例,揭示了殖民地生產被強制單一化,經濟結構受到扭曲,導致當地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遭到破壞。例如,印度被迫種植出口小麥卻導致本地糧食短缺,進而引發饑荒造成千萬人死亡,其規模不亞於種族滅絕。

第三,全球化食物貿易可以帶來自由、平等?全球化理論中,食物貿易常被描繪為縮小全球貧富差距的工具,改善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水平。但作者透過歷史敘事打臉這種想法,殖民地的食物生產與分配並未真正惠及當地居民,反而惡化了不平等。例如,殖民地的廉價農產品供應殖民母國消費者,而殖民地人民卻因缺乏土地資源而面臨饑餓。

第四,反對殖民地食物供應只是經濟活動 ,本書藉由歷史展現殖民食物貿易的暴力本質。食物不僅是經濟貿易的商品,更是權力工具,英國通過控制殖民地的農業生產與貿易規則,實現對殖民地的徹底掌控。例如,甘蔗種植園依靠奴隸勞動維持運作,鳕鱼的捕撈與加工直接促成了殖民地的建立。

第五,殖民地帶來的全球化體系對我們現代人飲食的單向塑造,傳統歷史認為殖民地的資源為現代飲食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形成了多元化的飲食文化,然而殖民地的食物供應模式更多是對殖民者需求的單向服務,隨著大量且多元的食物供應源源流向宗主國,殖民地人民的飲食結構則因失去多樣性而遭到破壞,導致營養不良甚至健康危機。

這本書能讓一般人學到什麼?

以上班族的角度來看,全球化貿易與資源分配的不平等,特別是身處結構的不平等,想想看台灣在產業鏈的位置,我認為能提醒上班族跳脫日常工作,從歷史的角度理解現代職場的競爭環境與機遇,所佔據的結構位置是最重要的。

對自營商而言,殖民貿易的運作邏輯,可幫助自營商理解如何定位自身產品或服務並創造市場需求。殖民地的資源如何被轉化為宗主國的經濟利益,這段歷史能啟發自營商將現有資源重新包裝,為不同市場創造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