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有則新聞說,江蘇徐州陳平樓村一位30出頭的女子出遊20天返村,遭老人圍住求助修手機。她多年前曾幫老人解決手機小問題,如沒電、無法接通、調整音量等,成為村內唯一求助對象。女子擔心離開後,老人無人可依,因她還需回城裡照顧孩子和工作。
這則新聞無疑是一門好生意。
當你是全村唯一能讀書識字的秀才時,整個村子知識落差來源都從你來,應該可以提供某種訂閱制服務,而且是整個村莊供養你一個。有人質疑,資訊斷層也會發生在我們身上,以後國小搞不好就開始玩人工智慧,我們會變成那些什麼都不會的老人。我認為不會的,我們身為老人,服務的客群是「老老人」。
大概想了一下商業模式,可能會長這樣:
▍目標客群
- 村莊內的中老年人(50歲以上)以及不熟悉AI設備操作的居民。
- 老人家依賴年輕人來解決科技問題,但隨著年輕人外出求學或工作,這類服務需求會更加迫切,相對年輕的人會成為唯一的知識來源。
▍服務內容
- 數位助手訂閱服務:提供針對村莊中老年人的智慧型手機、電腦基本操作教學,並定期提供上門服務幫助處理常見的技術問題,如:手機設置、APP安裝、基本操作教學等。
- 設備管理及維修服務:提供智慧型手機、平板和家電的基礎維修服務。這些服務可以通過每月或每年的訂閱方式來收取費用。
- 個人代辦服務:協助老人處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操作問題,如繳納電費、水費、電話費,並幫助設定提醒功能。
- 生活便捷服務:額外提供如上門剪髮、健康監測、簡單的物理治療等增值服務,形成綜合性的生活服務方案。
▍收入來源
- 訂閱費用:居民每月支付訂閱費用(可以是個人訂閱或家庭訂閱),獲取技術支持及生活便捷服務。
- 增值服務收費:針對高需求服務(如家庭設備深度維修、健康監測),可以額外收取費用。
- 合作與補助:可尋求政府或社區的合作補助,推廣數位生活教育,改善數位落差,甚至設立相關教育訓練課程。
▍經營模式
- 社區代表:雇用年輕的「數位代表」或訓練本地的年輕人來提供上門服務,確保服務的持續性。
- 數位學堂:定期舉辦講座和互助學堂,讓老年人可以學習基本的數位操作,並設置特別針對「老老年人」的課程。
- APP和在線平台:建立一個簡單易用的APP或網站,方便老人預約服務、支付費用和查詢技術支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