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得先了解非文學類的書通常由三個部分組成:
1、作者想解決的問題
2、作者認為的答案
3、論證
想要快速閱讀,有三個主題讀書的實用技巧:
Table of Contents
技巧1:對照作者的問題和你本身的問題
非文學類書籍通常都有一個核心問題要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列出一系列子問題,這可以輕易從目錄編排、前言內容、結論提要中很快發現。很多時候一本書不在於論證、答案有多好,而是向世界提出了個好問題。
光是問自己「這本書的作者到底想問什麼問題」,讀了一陣子後,你也會發現自己也會有問題產生。
這時要把自己的問題寫在旁邊,不然讀一讀有可能會被書中的吸引眼球的故事或所謂的乾貨金句帶走注意力。
帶著找答案的精神快速翻閱一本書,從副標,正文段落的前三句話以及最後一句話就能快速瀏覽。
技巧2:一定要寫一篇筆記文
閱讀的完整流程一定是輸出些什麼,流程是input->process->output。
我相信你一定有讀完一本書或某個章節後,才過了一些時間就想不太起來,原因在於閱讀的整個流程不是讀完就算了,它是input->process->output。
以前教育太注重input,可是process、output這兩個最重要的步驟就幾乎沒做,而學校則把output幾乎等同於做題目,這其實不對,因為題目還是別人問的,每個人理解世界的邏輯都不一樣,得用自身認知去產生。
閱讀沒做完input->process->output的整個輸出流程,表示根本沒有讀,閱讀的成果一定會是輸出,我們連一句話都沒輸出,表示前面的input根本是假的。
整本書你可以只照抄一句金句即可,前提是用自己的話換句話說一遍,如果實在太經典無法換句話說可以先照抄,但得做以下四件事:
1、運用Jamie Miles 的HQ&A原則,先假設這句話是某個問題的解答,我們去反推能解答的問題本身是什麼。
2、把反推出來的問題,用自己的答案再寫一遍。
3、把答案寫出來後,找三個簡單案例去佐證這個答案。
4、記得寫上出處註解,不然一下就忘了在哪裡看到的。
以上步驟就是在運用輸出在書中讀到的知識點。沒有實際用過,輸出過,作者的知識經驗是不會變成我們自己的。
技巧3:「不是…而是…」認知升級句式
我認為這句「不是…而是…」是閱讀的大絕招,也是現在知識經濟很多開線上課程的老師都在用的終極技巧。
除了每天看書外,在沒有經濟壓力下我更喜歡買線上課程,因為課程往往不在於傳遞知識量,而是「認知升級」。
很多知識我們原本就知道,可是不同的老師用不同的詮釋方式往往能顛覆我原本的認知,就算這些知識我早已熟知,還是能讓我讚嘆「啊!!!原來這個老問題還能這麼解」。
回到快速閱讀這件事,知識和技能的結構很有趣,通常是由一連串雜亂無章的經驗歸納、推導而成。
以Parsons的結構功能主義來說,把經驗當作一個有機體可以分成元素、層次、結構等等去剖析,可是對我們一般人來說太複雜了。一則看似普通的經驗,通常的背景是在「反對」什麼,就算是新開創的學問也是一樣。
打個比方,遠古時代的最重要知識技能莫過於「已知用火」。火是古人發現天打雷劈偶然延伸出的高科技產物,看似是開創沒有在反對什麼,其實人類運用火的好處除了可以取暖、吃煮熟的食物、夜晚有了照明能驅逐野獸獲得安全感;能造出篝火的技能是一種「環境改善工程」,火的出現是反對危險的生存環境,一門知識技能絕對是在反對些什麼,而反對這件事能萃取出「問題」,有了問題就能產生方法論,方法論能盤點出知識點。
火的發現與應用,「不是只拿來煮食、照亮夜晚,帶來溫暖和安全感,而是一種環境改善工程」。閱讀的時候多套用這句話認知升級萬用句型,就算讀再無聊的字典都會變得有趣~
結論:掌握書的結構
總而言之,快速閱讀的方式在於掌握書本的結構「問題-論證-答案」,從結構功能的角度去拆解這些元素,從元素中找到素材以自己的邏輯輸出,最後達到認知升級,反正就是要寫筆記並公開分享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