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免費的最貴」。依照這樣的思維,不用錢的付出代價其實最可觀,越高價反而越划算,這樣聽起來很反邏輯。
儘管「貴不一定好,但便宜多數爛」,大部人在買東西時仍然把價格當作最重要的考量指標,因此想要CP值高的東西,但價格便宜卻是好東西,是正常的嗎?
我認為工作的本質就是做生意,上班也是一種生意。
只要是生意就是要花成本,時間也是。
連博士生賣雞排都要有鍋子更何況是現代坐辦公室的工作,如果不需要時常拜訪客戶就用好一點的桌機、舒適的顯示裝置與符合人體工學的桌椅,要到處跑就得買筆電、平版與簡報筆等等。為了讓自己有更好的工作體驗或是提案順利,買好一點的設備讓自己成功似乎是很划算。
生財工具的購買依據我目前的工作經驗,只要符合「時間」、「金錢」與「情緒勞動」成本3要素,都是值得投入的。
先以符合合理的時間與金錢成本來看,一般人會買好一點的電腦,但滑鼠基本上隨便買個便宜,用沒幾下就壞了,又來買比前一個貴些的滑鼠,等於買了2次。如果第一次多花一點點錢那反而是最便宜的。也就是說,依據這樣的經驗考量時間與金錢成本,看似昂貴的解決方案,長遠來看反而才是便宜的方案。
以生財工具來講,一口氣買到頂規在初期心理上的確會讓荷包痛一陣子,然而我們還得考量到「情緒勞動」的成本。如果我們用免費或是不怎麼樣的付費軟體,還得提心吊膽焦慮很久又浪費時間除錯讓自己心情很差,不如一次買齊,就算是訂閱制軟體,好的公司可以讓工作更順暢,資料能備份,工作到一半不會閃退讓工作能更快交付拿到錢,不是很開心嗎?
工作中有太多因小失大的例子。我知道的大部分都是想省小錢卻反而莫名其妙花了更大一筆錢去補這個漏洞;倒不如初期多花那麼一點錢,畢竟貴有貴的道理,那些攻頂的生財工具還一直有人買,表示一定符合一群人的穩定需求,這樣才有可能是CP值最高的。買了之後一勞永逸,不用再去擔心那些無謂的問題,尤其是隱形卻對我們身心傷害極大的情緒勞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