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發表意見基本上都不基於客觀事實,完全靠想像在陳述,諸如一開頭就說「為什麼我們要去當美國人的砲灰」,原本想聽他繼續解釋,結果什麼都沒有,只丟這種斷言,想繼續追問為什麼這麼想,對方就說都在針對他。
必須承認這種「當砲灰」言論在台灣很多地方都聽得到,我認為是值得討論大家為何有這種心態,但要開啟一個話題卻不解釋來由,追問為什麼這麼想的原因就惱羞成怒或裝可憐說被針對,就很明顯表示對方沒有真正想討論的意思。討論免不了在思想上的針鋒相對,而非口氣上,很多人連口氣和智識上的差別都搞不清楚。
先講結論,面對這種人就是不要回應。畢竟我們討論是要花時間的,花時間卻沒有在知識上獲得啟發,那還不如把時間花到約會、吃美食上。這就好比有人想煮飯卻嫌廚房熱,這表示他當下的狀態是不適合討論,心態上也沒有準備好,那就不用浪費時間。
我自己習慣是質疑自己的言論,會先餵給 AI 稍微看一下邏輯。建議要開話題討論,先補一下整個思考脈絡,而不是就丟幾句情緒性發言。
大聲嚷嚷都是大家的自由,但我相信想討論的是想要得到一些有趣的結果或啟發。如果單純想得到認同,強烈建議去互相取暖的社團,不僅能有效抒發平時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又能找到靠北知己。
我們發言時的確會很難辨識自己是否是情緒性發言,檢查方式很簡單,就把我們的言論丟給ChatGPT請它檢查邏輯,基本的判別它還是做得到的。
我的意思不是所有公開發表的句子都這麼做,有些明顯是單純想喇賽這沒關係;有些明顯是想討論出點什麼卻只出些沒頭沒尾的主觀斷句,就不知道要討論什麼。也可以直說單純想取暖,直說「我就是討厭某某黨」這也沒問題,不用裝著中立,我們沒有人是完全中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