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我自己明明每天都有在讀書,大概一天一本的進度,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直在做筆記,大小事都參考卡片式筆記法紀錄,也有歸檔,卻還是寫不出能具體幫上別人的忙,或是其他有價值的內容,這現象大概持續了快半年讓我覺得十分挫折。
Table of Contents
為什麼沒有靈感?
所謂靈感,是把問題與之相關的故事與知識點有效連接起來的表現。
以下我想分享的都是我個人的經驗供參考。有無靈感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可以用比較法得出。由於我有寫日記的習慣可以比較容易追蹤每天的狀態,我觀察自身有個規律:有靈感時都是我實際待在人群中好一陣子後抽離出來,可以在夜深人靜時獨自思考,蒐集好幾個問題後,正好又讀到跟問題相關的書籍、影片、社群貼文連起來,把問題相對準確地描述出來後跟各種知識點連接起來。
可是我明明都有在讀書做筆記,為什麼還是沒有靈感呢?
我初步認為跟我自身無法抽象思考的「經驗主義」個性有關。靈感不只是理性上”Eureka”的瞬間,也是情感上與他人強烈羈絆的綜合作用,就算理性上知道還是覺得寫出來的東西味如嚼臘,完全沒有feel。
我的個性需「沉浸」在人群中,直接去感受人與人之間,人與事務,事務延伸出來的一系列問題持續做互動,才能讓我在情感與理性上「有 feel」。
蒐集問題的重要性
然而問題是我都一個人工作居多,缺少跟人互動,沒有沈浸在問題堆裡。我是個喜歡待在某個角落獨自遠端工作的人,而且天生害羞內向,跟外向人可以直接從人群中汲取能量截然相反,我跟人互動一陣子後就需要一段時間獨處來回血,因此待在辦公室跟一群人窩超過8個小時對我來說真的是折磨,而且我也很缺乏社交技巧與人互動。
然而,對我而言要有靈感,就得持續在生活周遭的人群中蒐集問題才行。
以打造個人品牌而言,尤其是經營自媒體,持續生產有價值的內容是重要的環節。有價值的內容不外乎不受時空影響,就算5年後再讀還是受用:
- 解惑文:解答他人的疑惑,跟寫遊戲攻略類似。
- 整理文:例如之前很紅的AI,每天都推陳出新,光是整理出工具一覽表。
- 職場心得文:實際在工作中能給他人的具體參考。
遠端蒐集問題的方法
- 實際接觸人群:以潛在消費者的身分去接觸一些初創團隊,聽聽他們的理念與碰到的問題。
- 聆聽抱怨:從別人的抱怨中轉化成一個好問題,把這個轉化過程理清楚。
- 在網路蒐集問題:直接在社群平台上向大眾問問題,有沒有什麼問題我們能幫忙解答的,或是上知乎等這種問問題的論壇。
- 跟老師們對答案:沒靈感就把在關注的自媒體曾經寫過的題目再寫一遍,寫出自己的版本,比如瓦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