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各種自由工作難題的系統思考思維模型,經驗萃取成即戰力的企劃、具體錦囊與實用攻略
什麼是找工作?
什麼是找工作?

什麼是找工作?

找到別人覺得麻煩的事情,並解決它

工作是什麼?工作的本質是「別人覺得很麻煩的事」。

至於投履歷找工作則是你正好有能力做,也至少不討厭做這件事,這件事在公司有個職缺,你可以從這職缺中獲得收入。

我們換個另外個方式想,把「找工作」這句話轉換成「找到別人的麻煩」這句話可以被視為一個重新定義職業目標的新思維。投履歷求工作通常意味著尋求一份由公司已經為你劃定的角色和責任,你只需接受並完成這些任務就能得到報酬。但這也意味著你將自己的視野侷限於公司賦予你的角色和任務。在這樣的模式下,你不需要思考你的工作到底為社會解決了什麼問題,或是為社會帶來了什麼價值。

相反,「找事做」或者說「找到別人的麻煩事」則是鼓勵你直接與社會互動,發掘你的技能和天賦可以解決的問題,並努力為社會創造價值。這並不意味著要大家都離開公司成為自由工作者,而是希望你能夠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職業目標,更好地制定自己的職業策略。

直接找到社會的問題

過去,我們常常認為找工作的關鍵在於提升技能。然而,技能是沒有盡頭的,你可以無窮無盡地學習和取得證照。這種內卷的競爭可能讓人失去了方向。因此,在提升技能的同時,我們需要花時間去發掘這些技能可以解決的問題。當你找到了這些問題,你就能更清楚地知道如何發揮自己的能力。

然而這時候會碰到一個問題:好像沒什麼問題耶?

這時候我們聽到他人的抱怨,平淡如水的故事,把單純的敘述句轉為:「這故事中的主角解決了什麼問題?」,從這當中可以持續拆分,任何跟商業情境有關的故事都由問題與解答所組成,我們聽到的都是解答,至於問題很多時候忘記了,我們必須找到那個問題。

問題的層次

問題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謎、疑問、和麻煩。

第一,謎是定義模糊、解法不確定的問題,例如「怎樣才能成功?」或「怎樣找到幸福?」這些問題抽象而模糊,不易抓住其本質。

第二,疑問則更具體一些,它的定義稍微清晰,但解法仍不確定。例如,「如何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類問題略帶具體性,但解法仍相對模糊。

第三,麻煩則是定義清晰、解法確定的問題,例如「如何通過互動遊戲,讓五歲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這類問題具體明確,且通常有可行的解決方案。

找到好問題的關鍵在於,將謎分解為疑問,再將疑問分解為麻煩。以提高客戶滿意度為例,我們可以將這個謎分解成具體的疑問:「如何降低極端投訴?」進一步細化成麻煩:「如何在30秒內,讓一個怒氣沖沖的客戶冷靜下來並與你溝通?」這樣,我們就能明確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擅長安撫他人情緒的人。透過這樣的分解,我們能更精確地匹配能力與問題,找到解決方案。

總而言之,工作的實質意義在於找到別人覺得麻煩事,而這麻煩正好我們自身能解決。我們不必一定得透過工作定義的職位去解決社會上的問題,在無遠弗屆的網路與AI當助手盛行的時代,我們直接能跟社會互動,去除公司這個中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