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各種自由工作難題的系統思考思維模型,經驗萃取成即戰力的企劃、具體錦囊與實用攻略
怎麼有效轉化莫名的焦慮?
怎麼有效轉化莫名的焦慮?

怎麼有效轉化莫名的焦慮?

有人感嘆說:「時代變動越來越快,覺得不做點什麼就跟不上。」我也對生活和未來莫名感到憂慮。

我是天生很容易擔心受怕的人,杞人憂天在我身上是非常好的形容詞。多年下來我發現焦慮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也不用去對抗,而是一種提醒的功能:未來某些事情的變數目前超出我的控制範圍。為什麼想去控制這些事情?因為我想要表現比之前更好。

以我為例,我的焦慮來自存不到足夠的退休金或根本不善於投資(這是不是表示不要活太久XDD)

投資的文章我沒有一篇讀得懂,對我來說是很好的睡前讀物,第一段落就讓我打瞌睡;家中長輩年老我根本負擔不來…等等族繁不及備載,時不時在每天的日常縫隙中冒出來。

焦慮是什麼,以我自身的自我覺察來看,來自無法直視自己的無能為力,或是無法滿足他人的期待時的落差而感到的痛苦。

不少人認為憂慮是一件不好的事,這概念跟拖延症一樣是人的天性,我們只能共存,至於要該怎麼和睦相處呢?

有一種種說法我認為滿有價值的:「有時間焦慮,倒不如把極其有限的精力和時間花在自學上,讓自己獲得改變。」

這種想法我很認同,這概念類似:

1、運用原子習慣的邏輯,在日常生活大量輸出量變產生質變最後有所改變

2、沒有什麼事是讀書解決不了的,越是遇到困境時就用主題式閱讀大量輸入別人的經驗,並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實踐,特別是原子習慣的方法提倡平時的知識累積和學習,可以協助我們面對困境時比較從容和不焦慮

因此,焦慮這件事必須有個控制範圍,我目前用四個方法來共處,整理如下:

安排時間好好擔心

沒錯,把時間排出來「好好擔心」XD 可以用筆記本或 word 的雙欄清單,左邊寫下焦慮的描述,盡量具體客觀,不要寫說「我怕自己窮死」,而是寫成「擔心不受主管青睞,下個月就被炒了,沒收入付租金與給父母孝親費」。

重點是要給擔心有個時間點,設定某一個明確的時間來擔心。以上案例來說就是設定成下個月的月中,如果真的要被fired了通常有一定的跡象,那就等到當月15日花整天時間來擔心吧!

焦慮是要釋放而非壓抑

焦慮不用壓抑,而是釋放出來,對我來說寫出來是很有效的,你也可以用錄音的。想像最壞的狀況,把畫面描述越清楚越好。

我們把時間花在焦慮身上,比如業務員這個月case掛蛋,不如把精力和時間花在學習,大量輸入,可能是主題讀書100本書,用量變產生質變造成改變。這需要制定一個每天的具體計劃,專注於我們能控制的事物,例如修改履歷、報名職業訓練課程、每日投遞一定數量的履歷,跟潛在客戶講到話等等簡單的動作,都有助於舒緩莫名的擔憂。

把焦慮變成一種工具

我會把焦慮這件事的列表變成一套思維模型去使用它,把它當成菱鏡去觀察事物的本質。

像是我會運用歐洲人新教倫理來看焦慮這件事: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比較的社會中,常常被要求與他人競爭以達到一些量化的成果。這種外部環境導致我們在成就感與焦慮之間搖擺,甚至因為「比上不足」而導致自我價值的懷疑。然而有沒有想過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真正該追求的並非與他人的比較,而是自我實現和個人目標的追尋。

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但我們可以從歐美的經驗中汲取一些啟示:西方人強調尋找天職或人生願景,這種觀念源自於基督新教信仰,後來發展成一種社會風潮。當一個人有了明確的人生目標,他就不會僅僅將量化的成果視為衡量自我價值的唯一標準,這也能有效地緩解焦慮感。此外,當你有自己的人生願景,看待他人的角度也會改變,他們不再是競爭對手,而是你實現夢想的夥伴。

重點是我們應該學會跳出社會排序系統,尋找自己的天職,發掘自己的熱情。越不被社會排序系統綑綁的人,越能自在地做自己,越能欣賞世界上的成功。反之,越厭惡成功者,其實越是對自己的不滿。

大膽地尋求外界幫助

如果還是覺得自己無法獨自解決那些無法控制的問題,我們就應該大膽地尋求他人的幫助,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焦慮是第一步,把這些腦海中的小聲音紀錄下來,直視這種情緒是正常的,否認或抑制焦慮可能會感覺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