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各種自由工作難題的系統思考思維模型,經驗萃取成即戰力的企劃、具體錦囊與實用攻略
理科太太諮商筆記爭議看「變現就是硬道理」這回事
理科太太諮商筆記爭議看「變現就是硬道理」這回事

理科太太諮商筆記爭議看「變現就是硬道理」這回事

理科太太諮商筆記引起很多爭議,我找到以下幾篇說得不錯的:

呂秋遠評論諮商筆記

理科太太文案帶風向偷換概念

理科太太諮商筆記賣爆!作家點評了

知識/權力 VS 專業權力

來談談諮商/《諮商筆記》到底在吵什麼?來說說我的想法

諮商醫療服務行為猜邊球成諮商筆記,放在課程平台是否合適?

上述都寫得非常好,一般人也許會認為自己對「諮商」專業並不了解,所以無從評斷此事。但許多事情基本上需要的是邏輯思維、 思辨能力即可破解,而不必具備相關領域專業。

然而,我完全不同意上面文章的論述。這讓我想到之前有北一女賣自己的手寫筆記賺了不少錢,我把它當作諮商筆記變現的對照組,還在思考這兩者間的意義。

讓我有興趣的是以下諸點:

一、兩者目前看來都是有效的商業模式,至少順利變現一次

二、沒有觸法,因為多說是在賣「筆記」沒有強調自身有專業。透過筆記看別人怎麼賣錢、帶風向,是很好的商業案例

三、TA 我初步認為不是為了「知識」本身,反而是品牌效應的發揮。會付錢的是基於「理科太太」和「北一女」招牌的信任而不是內容本身。

那些在網路上嘲諷會買的人都是不聰明或白癡的人一廂情願認為對方是在買知識,我覺得恰恰相反,他們買的絕對不是知識這件事。更可能是在買認同感,或是課程囤積症候群,就像蒐集模型的人買了就是爽誰管得著?

想先分享一下目前的我看法,對比一般人的嘲諷我都比較逆風,讀起來不爽可以嗆我沒關係,我沒有義務也不想回妳/你。

先說明一下我的立場:我自認是市場永遠的學徒。在「任何不違法的前提下」,只要有人付錢購買我都會很謙卑的學習,相信現象「 存在即道理 」不管對方看起來多麼像是詐騙集團,比如 Dan Lok ,我還是從他的 YouTube 學到很多。

簡單說,在不違法或違反善良風俗的前提下,我始終相信:

「變現就是硬道理」

誠然「諮商」這個詞在法律上有嚴格的使用條件的確讓人有疑慮。諮商這個詞的使用是否洽當的問題,是否有影響到真正的諮商的專業,可能就類似牛肉麵裡面沒有牛肉,應該只可以稱呼為牛肉風味麵,進而會影響大眾對真正牛肉麵的認知。大家會以為牛肉麵和牛肉風味麵是一樣的,也可以說室內設計師說他是建築師的意思,也很怕那些拿 Google 反過來質疑醫生判斷的鄉民。有些人對 KOL 的信仰遠大於科學與專業。

至於有人嚷嚷怎麼可以把自身經驗變成課程,課程的知識是有權威性的。我認為這些人都還在受黨國教育的遺毒。誰說台上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能被質疑的?課程沒那麼神聖不那麼不可質疑。就算買了她/他們口中所謂的「課程」,不也是消費者汲取自己所用的嗎?這整件事至少已經成功變現一次,這不就是應該「知識萃取」嗎?

況且,課程這件事在近五年早已經不是在傳授知識的載體這麼簡單了,更是成為打造個人品牌的手段,網路上的輿論很多人還活在過去,沒看到未來的趨勢。不能說是趨勢,而是現在進行式。

課程,從過往傳遞知識的方式,逐漸變成打造個人品牌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反地,只要不違法為前提下我覺得這件事其實也是讓一些人接觸到諮商的機會。東方人許多時候非常壓抑,有夥伴分享道諮商心理師聊很多男生是壓力長期累積到中年到影響婚姻才開始求助,即使願意跨出這一步 自己過去嘗試使用學校的諮商資源,不得不說門檻比想像中高。的確很多人一想到諮商就覺得是精神疾病很排斥,我親戚今年有碰過這種狀況所以滿有感的。

為什麼爭議這麼大,那些持反對意見的我發現基本初衷假設是「消費者需要被保護」,個基本假設很值得被討論,引起爭議的也是從這基礎開展的。

6 Comments

  1. chengyin

    轉:

    關於「諮商筆記」一事,很多專業人士講得很好了。我只是突然想到,如果她把同樣的內容,真的寫成「筆記」,出一本散文集來分享經驗,會怎樣?

    首先,會賺得比較少(被拖走)

    但換個媒介、換個脈絡之後,倫理問題好像就消失了。所以癥結之一,也許是在「課程」所蘊涵的權威性質。既是開課,那就會被視為「正確知識」,然後才有後續的種種倫理問題。如果是散文,充其量被視為「真實經驗」。真實不代表正確,我們預設讀者不會因此被誤導被傷害——或說即使有這種讀者,我們也會覺得那是讀者自己的責任。

    某種程度上,這也可以反過來說明文學「不願說教」的性質和慣習吧。

    既然只是「經驗分享」,就不應該呈現為一種「課程」。「課程」一詞,本來就表示其中會包含「#專業指導的內容」。

    我內心的OS:
    (好奇怪的課程!而且好貴!)
    (經驗分享 #賣1799元?你認真嗎?)
    (現在不是疫後通貨膨脹、經濟緊縮、民進黨下台?結果大家都很有錢?)
    (你會花這麼多錢去買課程?然後課程內容都是 #老師的個人隱私和心路歷程嗎?)
    (這樣說來,比較不像課程吧?比較像 #粉絲花錢買偶像的寫真書?)

    然後重點來了:
    「#走過這段過程」和「#擁抱自己」其實都已經是心理諮商的「#療效」,你不能一邊宣稱自己沒有實際諮商和醫療行為,一邊又把這些心理諮商所追求的終極療效寫在自己的文案裡面。這種互相矛盾的暗示和呈現,就是讓許多專業心理諮商師的內心警報器大響的原因。

    該先問她,這套課程的定位是教學還是經驗分享?若是經驗分享,出書或是拍成會員頻道的影片,爭議就不會這麼大。
    既然為線上課程,那就是有東西可以傳授,但法規上,理科太太並無心理諮商師的背景,用「經驗分享」來規避,其實是在鑽漏洞。如果只是分享,何來課程可以教導?

    且她的筆記是她個人的,「心理諮商」是一門專業,是有個別性,每個人的成長背景、個性都不同,一份諮商筆記是不可能適用每個人。若說是引導需要之人可以認識探索自己、並勇於尋求協助,坊間已經有許多這樣的書籍,甚至網路找也有很多,價格也比這份「諮商筆記」來得便宜。

  2. chengyin

    轉:

    【理科太太諮商筆記,滿足你對解決問題的幻想】
    我本來不想發這文,
    不過有滿多讀者詢問我該不該買,

    為了讓消費者想清楚,花這錢到底是值還不值,
    所以還是來談談吧,
    讓大家思考盡量少些誤區,或許也是功德一件。

    多數支持諮商筆記的留言,大概分為3種說法:
    1、立意良善
    我覺得有人願意分享自己的筆記,那很棒,
    至少我覺得對我會有幫助,我會支持。

    2、自由市場經濟
    如果這產品有問題,早就被市場淘汰了,
    還輪得到你們一介平民來說嘴?

    3、不支持的人分明是眼紅嫉妒
    你會不支持是因為賺錢的不是你。

    📍關於第1點「立意良善」這類相對短視的說法,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是之前律師朋友跟我「分享」的:

    有一天在一個森林裡,
    獵人甲在追一隻兔子,追了1公里後,
    獵人跟兔子都已經精疲力盡,
    眼看就要追到兔子的時候,這時,

    獵人乙突然扣下板機,
    「蹦」的一聲,兔子被獵人乙給收拾掉了。

    那麼問題來了,
    你認為這隻兔子是屬於辛苦追1公里的獵人甲的,
    還是屬於開槍打死兔子的獵人乙的?

    我當初聽的這故事,法院最終判給了獵人乙。

    你可能會想說,這還有天理嗎?
    人家獵人甲追得那麼辛苦,就快追到了,
    只是比你晚開槍一點而已,

    你獵人乙站在原地,半粒汗也沒滴,
    開槍撿尾刀,不廢吹灰之力就得到一隻兔子,
    不要臉。

    但是,
    如果你帶著這樣的思維,去看法院的很多判決,
    就非常有可能會覺得大多數的法官是低能。

    因為一般民眾判定是非的標準,
    會參雜大量複雜的當前處境及情緒,
    但法官著眼更多的,
    反而是該判決「在未來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其實我們用卡稱想就知道,
    法官判給獵人甲,或判給獵人乙,
    進而可能導致的社會後果,哪個會比較嚴重?

    那肯定是判給獵人甲,
    因為假設此後每個人在追捕獵物的時候,
    都聲稱「你手裡拿到的獵物,是我剛才在追的」,
    那還唯恐天下不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思考事件對未來長遠發展的重要性」,
    帶著這樣的思維,說回原本話題,
    為何我會認為「立意良善」是相對短視?

    因為所謂的「出發點是好的」,
    只著重在一個「點」上,通常點不會出錯,

    而「點」延伸出去的「線」,
    也就是一切可能產生的後果,那才是問題,
    如果你只考慮當前而不顧及未來,
    那麼長線來看,很可能會有風險的。

    這就跟大多數家庭失和的父母,
    個個不都認為自己是「為孩子好」,
    但又有多少孩子認為父母「真是為我好」?
    是一樣的概念。

    所以如果「你覺得很棒」,
    那也不代表「對別人的未來很棒」,
    哪怕是購買該產品的消費者,
    又或者相關從業人員,

    已經有不少文章提到,
    這行為可能如何增加「不尊重專業」的問題,
    以及延誤就診等等的風險,
    我這邊就姑且不論,

    這篇文只嘗試站在消費者的視角,
    替讀者們想明白,自己花了這錢,
    到底是不是會被當個傻逼,

    講得更通透一點,假設我經濟能力不足,
    我或許也可能會購買,

    但購買原因,
    還真不是我打從心底苟同這項產品或服務,
    這只是我基於經濟考量,進行的行為妥協和屈就,

    我講得更直白一點,
    就是我滿腦子想著我買的這巴拉圭牛肉,
    有沒有機會吃到日本A5和牛的口感,

    我買個「諮商筆記」,
    單純就想看有沒有機會省下看「心理諮商」的錢,
    並達成相同的諮商結果。

    所以如果你是打算購買的讀者,
    請好好的問問自己,

    你心裡是不是哪怕有那麼一點類似的想法產生?
    倘若有的話,賺錢很辛苦,
    或許你可以不必浪費這錢,

    如果你清楚人類具有大量「個體差異」,
    且「諮商」是一個「高度客製化」的服務,
    那麼你就會清楚,

    你買的很可能不是面對問題的「解決方案」,
    而是滿足了你對解決問題的「幻想」。

    剛剛提到的是買到的產品或服務的「本質」,
    接著來談購買產品的「售後服務」問題:

    一個說詞的變更,很可能會成為卸責的武器。

    「諮商筆記」的相關文案,
    瘋狂強調這是「分享」不是「諮商」,
    原因很簡單,因為「諮商」必須有考核有執照,
    「分享」可以不用,

    這邊姑且不論是不是為了規避法律責任,
    而玩的文字遊戲,
    我們僅單純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思考,
    購買這個產品或服務的「風險」是什麼就行。

    會購買的人,
    無非是「心理健康需要受到照護」的人,

    在這個前提下,
    假設他們因為聽信非專業者供給的知識,
    而產生錯誤認知,導致盲從錯誤方式而發生悲劇,
    在這個情況下,誰「需要」為他負責?

    請注意,我這邊講的是誰「需要」為他負責,
    答案是「沒人需要」。

    因為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人,
    可以在事後聲稱自己只是「分享」「筆記」:

    「欸,我只是把我個體化的諮商歷程公開而已,我在文案當中寫得清清楚楚,你自己要套用到你的人生、你發生的事情上,那是你家的事。」

    如果我真是理科太太,
    好巧不巧真惹出人命,
    我還可以用這種方式替自己進行辯護。

    但問題來了,買「諮商筆記的人」,
    豈不是為了「參考」別人的諮商過程嗎?
    所謂的「參考」,可以解釋為「部分採用」,
    可人家如果採用錯誤的話,是求助無門的,

    事關對一個生命的影響,卻沒有售後服務,
    那麼這產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嗎?

    如果你說,
    是那人自己要把「筆記」當作「諮商」,
    最後出事了,還不是因為自己笨嗎?
    若真這麼說,那就太沒有同理心了。

    要清楚,心理健康需要受到照護的人,
    如同處在溺斃邊緣,
    在那樣的處境下,那叫一根浮木流過來,
    甭管三七二十一也都會伸手去抓,

    在這種情況下,
    你還要求人家理性思辨、媒體識讀,
    這怎麼可能。

    我就問,你失戀的時候,
    朋友跟你說對方是個渣男渣女,
    叫你不要難過的時候,
    你是不是繼續哭得要死?

    一個走投無路或需要幫助的人,
    是什麼鬼話都會輕信,什麼偏方都敢嘗試的,
    所以我們更應該貼心,或僅僅是周全的對待,

    我們姑且不去想什麼陰謀論,
    談說賣「諮商筆記」的人,是不是有這層設計,
    利用這類人的弱點,來兜售可能無法救命的浮木,

    但能肯定的是,促成這起交易的關鍵,
    這些人焦慮於求救的弱點,是有發揮作用的。

    📍關於第2點「自由市場經濟」。
    我先說,
    「如果這產品有問題,早就被市場淘汰了」
    這說法非常的無厘頭,

    你現在看到我這篇文章的平台是”Facebook”,
    你生而為人在滑“Facebook”的時候,
    難道不曾發現上面一堆詐騙廣告嗎?

    你說詐騙產業為什麼能持續存在,
    原因很簡單,市場規模小,但毛利高,
    就算姑且不談這個產業結構,

    如果這說法成立,那麼當今21世紀,
    為何還有人會被騙到傾家蕩產?

    每當有大量的產品跟服務被人反對,
    總有人會宣揚「自由市場經濟」的半吊子論述,
    希望上述簡單的思路,可以讓大家想明白些。

    📍關於第3點,否定的人是「眼紅嫉妒」。
    假設一個行為本身是錯誤的,
    那麼甭管別人是因為眼紅嫉妒,
    還是真認為會危害人類社會,
    都不足以去辯護,讓本身錯誤的行為變為正確。

    所以假使你支持「諮商筆記」,
    還是盡量別用這種說法,
    因為在道理上是說不通的,
    那頂多是硬扣道德瑕疵的帽子在他人身上罷了。

    最後,提供給大家一些思路:

    你可以試想,假設你是理科太太,
    如果你的產品都被專業人員質疑、否定,
    你仍然執意兜售的可能原因是什麼?

    假設搞這產品的是我,
    首先,我作為非心理學專業的人,
    我一定多少會心虛,

    想方設法看能否降低激怒相關從業人員的可能,
    畢竟自己走的叫知識沙漠地帶、法律灰色地帶,

    但如果真被大多數從業人員,
    搬出法條以及給出有建設性的質疑,
    我這人臉皮薄,一定二話不說,
    立刻把這產品跟服務下架,

    如果我心中僅僅是懷抱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態度,和粉絲們進行「分享」,

    欸拜託你想,假設你只是好意分享,
    想藉以滿足自我實現需求,
    卻可能讓自己身陷潛在的巨大社會責任跟風險裡,
    還要被一堆人臭罵,

    你認為一個有長腦的人,
    還會目中無人,依然故我繼續幹的原因是什麼?

    如果我執意這麼幹,只有2種可能:

    1、我真心認為這個產品超神,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所怎麼著也得把這個重大的研究成果,向世人展示出來,因為我堅信如此一來可以造福所有人民,所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2、我他媽想賺錢想瘋了。

    你說賺錢錯了嗎?
    沒錯,有錢不賺王八蛋,
    但還是回到前面的內容,「對於未來的影響」,
    我們錢是收了沒錯,

    但對別人可能產生什麼負面影響,
    作為商家的想過了沒有?

    我認同這世界上有人單純仇富,
    因為我之前疫情捐錢捐物資,
    也被低能罵捐錢是在瞧不起人,

    但也有一些人仇富,
    恰恰不是因為「不爽人家錢比我多」,
    而是不爽有人過度包裝:

    「用遠大的社會理想和抱負,
    來作為自己賺錢的遮羞布。」

    況且這錢,
    還有不少專業從業人員認為,不應該賺。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察,知識的範圍越大,越沒有什麼正確性,支持合理,不支持也合理,每個人活在這世界上,有不同的生活經驗,自然擁護的價值也不同,這再正常不過,

    而即便我們再怎麼不支持,也只能是「不支持」,道德的底線仍然是法律,我們不是法官,能做的頂多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進行「提醒」罷了。

    在沒有被判決為違法的前提下,人家要怎麼做,消費者要怎麼花錢,在這個維度來看,其實也合理,只是在我個人的價值觀裡頭,我認為「不合情」就是。

    期望這一篇文的自我追問和換位思考,
    能對你有所啟發,

    老話一句,錢難賺,但錢是你自己的,
    購買之前想清楚就行,
    我們為師的,豈不只是希望你少走彎路。

    PS:
    每年因心理健康狀況自殺的全球人口近百萬,
    台灣在民國110年,自殺人口3,656人,
    比因肺炎死去的人來得多。

    如果你身體生病,會選擇去看醫生,
    而不是去買「就診筆記」,找秘醫,
    那麼心理生病,也希望你去找心理師諮商,

    我半年前也受心理健康所苦,
    良心建議別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拜託你了。

    武敬凱 Jing Wu
    一年受邀開設破百場講座、課程,
    目前於數家公司擔任內容行銷顧問,
    偶爾接影像製作案。
    *
    【關於合作】
    講座課程、影像製作、產品業配、行銷顧問
    Mail / [email protected]
    *
    關於我:https://wuchingkai.com/

    【武敬凱的邏輯表達、邏輯思考課】
    https://ps.yottau.net/4ep9y9

    【影片製作必學6堂課】​
    https://hahow.in/cr/jingwuclass

    【Final Cut Pro剪輯軟體】​
    https://hahow.in/cr/jingwustudio

    Youtube(未來影片都會上傳到這)
    https://pse.is/Q59D2

    Instagram(個人生活)
    https://www.instagram.com/wuchingkai

  3. chengyin

    轉:

    理科太太賣諮商筆記這件事情,明明沒有做犯法的事情,卻讓人感到厭惡,原因是什麼?為什麼她的行為總是會引來知識階層的廣泛憤怒,「諮商是專業的東西不應該隨便販賣/有法律問題」只是表面上的幌子,很多人都沒講到點上。
    󠀠
    原因其實很簡單,對我來講,純粹就是討厭她的個性,討厭這種好勝心強、操控慾強、貪心、虛偽、勢利眼、人情味淡薄、用包裝手法洗自己的知性人設,用社交槓桿撬動各種電視明星來合拍雞湯影片,甚至不知為何的能動用媒體關係,竭盡「控制」著一種明眼人覺得可笑的完美人設,並且用這種人設來販售一些可疑的東西,卻總是能得逞。
    󠀠
    關於人的偏好,我通常喜歡股癌這種人,他直來直往,偶而會有粗口,有道德上的潔癖,刀子嘴豆腐心。除了聰明之外,也願意直白的分享自己的糗事與怪事(目前為止,除了魯比之外,他們一家人+秋口其實都怪怪的),也不會去割粉絲韭菜,甚至不希望你去崇拜他,他只從自己的股票市場與業配中賺錢,也不會業配自己覺得有疑慮的金融產品。這就是所謂的「知識份子的良知」與「道德品味」,種種特質都讓我感到放心。
    󠀠
    至於理科太太,就屬於我很討厭的那種人,但她也沒有犯法,所以你也不能拿她怎樣。請注意,這個詞將常常伴隨她出現,「反正她沒犯法」,這就是她行事作風的底線。
    󠀠
    諮商筆記是否有價值,其實是有的,我也有接受過諮商,我也有寫過諮商筆記,寫了幾十萬字,這其實是有價值的,心理諮商也值得推廣,實際上我鼓勵每個人無論有事沒事,都該去找諮商師聊一下,而且值得花1個小時幾千元的諮商費。
    󠀠
    至於如何推廣這種價值?我頂多就是寫幾篇文章就完事了。
    󠀠
    對於絕大多數創作者,比較常規的優先反應是把自己的心路歷程拍成影片來分享/上其他頻道或節目分享,這是絕大多數經歷過憂鬱的油土伯曾幹過的事情。
    󠀠
    只是萬萬沒想到,竟然有人覺得這種東西能包裝成商品,有意識的避免白給別人,真的是突破天際的想法,當然這沒有犯法,只是會讓人覺得「連這種錢你都要賺」、「連自己對抗心魔的歷程都要精心包裝成商品來賣」,真的是思路奇特。
    󠀠
    我不覺得這是商業頭腦的體現。阿滴也很有頭腦,也很懂運作,懂得消費妹妹(這很好,多多益善),他對於自己的憂鬱症,頂多就是拍片,然後上一些節目分享,就完事了。他第一個想到的是「分享」,是很典型的創作者會有的思路,也是大部分人的想法,阿滴從以前到現在都讓我感到舒適。
    󠀠
    但對理科太太而言,對於獨特的體驗,她優先想到的是對價關係,「意識到這種東西不能白給」,我提供我的價值,你必須花錢才能看,然後用「鼓勵」、「推廣」這一類高大上的名義,來包裝自己的真實動機,或許他真的覺得自己在分享,但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她又覺得「這東西不能白給你,你必須要付錢」,單純分享的成分很弱,目的性很強,有很強的對價關係,總是想從別人身上獲得好處。
    󠀠
    這種行為並不犯法,卻又讓人感到詭異與反感,或許這是來自於我們基因中,社交雷達方面的天性,對於貪心與勢利眼的人會產生警惕。
    󠀠
    這屬於個性的範圍,由於「個性」這個理由比較抽象,那怕這其實是最重要的原因,大部分人在表達不滿時,還是會避開這一塊,會另外從專業或法律上的角度去建立論據,避免落入人身攻擊的範圍,或者寫一些陰陽怪氣的文章,例如「你真會賺」之類的。
    󠀠
    但在我看來,原因非常簡單,就是討厭她的個性,這才是很多人厭惡他的根本原因,何必繞一大圈來包裝自己的厭惡,發一些陰陽怪氣的文章評論她,直接承認她的個性讓人厭惡不就好了?
    󠀠
    沒人理她也就算了,真正讓人刺痛的是,很多人願意為這種行為買單,就是有人吃她這一套,認同她打造出來的光環,有些人就是不在乎。這不代表她的諮商筆記沒價值,只是在得知她的行事作風之後,我完全想避開這種人。
    󠀠
    其實我不確定募資平台的價錢是否能自己灌水,因為灌水也是一種造勢的手法,對項目方與平台方都有誘因,這部分不得而知。
    󠀠
    ——————–
    󠀠
    理科太太的本性就是如此,懂的人就懂,不懂的人也沒辦法,或者你認同理科太太的價值觀,那另當別論。
    󠀠
    對於理科太太本人,她可能只覺得自己只是擅長做最佳選擇,替自己爭取最大利益,做最有效率的事情,不明白為什麼總是被批評?她可以選擇從此退回到角落,或者堅持做自己,與社會中比較聰明的人對抗,這裡的「聰明」與學歷、財力或專業能力無關,而是體現在獨立思考﹑能進行批判性思考,有道德品味。
    󠀠
    最後,她選擇把批評的聲音都當成酸民,繼續做自己,繼續選擇做最有利益的事情,這就是她的選擇,這對她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她沒有落入退縮或自我懷疑,而是選擇做自己。
    󠀠
    就這樣,反正她沒犯法,也不是在賣一些真的很扯的東西,好歹是有一些價值的,眼不見為淨就好。她的諮商筆記也不一定不好,甚至很有可能很不錯,只是她總是要搞一些「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正常人普遍會選擇免費分享的東西,她選擇拿出來賣,如此渴望獲得好處,又想給自己上光環,打著推廣的名號,這就是她,反正我是很討厭這種人。

  4. chengyin

    轉:

    有些追蹤我個人帳號的網友應該有看到昨天我半夜一時腦熱寫的文章,關於 Hahow 好學校 與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 合作推出的諮商筆記課程,我所抱持的觀點。自從課程商品上架以來,已有非常多的專業人士提出質疑與看法,我便不再贅述。(有些不錯的觀點文章連結,我再整理放在留言)
    .
    今天我想討論的是,關於「諮商醫療服務行為」擦邊球的「諮商筆記」,放在課程平台當成商品上架到底適宜與否?(文長慎入)
    .
    首先我要聲明,我完全支持各種有創意的商業行為模式。理科太太諮商的過程與她的生命經驗,要如何分享在YT影片裡、或是運用在商業上是她的本事,拿去出書或開講座我都沒意見,但做成「課程」放在一個學校般具有「授課」性質的線上學習平台Hahow,#我認為這不是一件適當的商業行為。授課是一門很特別的工作,由「老師」將專業知識以一個具有系統與脈絡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本身就具有某種權力結構的上對下關係,消費者在這個具有公信力的平台買下一堂課程,其實就是因為本身有需要待解決的「問題」,希望透過課程獲得解答或是學習到一種能力自救,先入為主就會有個潛意識——「這個課程講述的內容大概都是對的、有用的,應該有機會幫助到自己。」
    .
    #需要心理諮商這項醫療行為的患者買了課程,按部就班地上完因而找到生命的光,那我很恭喜他,因為這堂課是有用的。但如果沒有呢?會不會反而是傳達出另外一個訊息:「不好意思連筆記都幫不到你,你好自為之吧。」?如果有已經溺水到胸口的人,臨危之際看見這根浮木買了課程,但卻在自己單獨進行的過程裡走火入魔,反而陷入更深的情緒旋渦,在沒有人接住他的狀況下,想請問Hahow與理科太太又能如何負責?
    .
    Hahow與理科太太再三強調:「這不是一堂諮商課、我也不是心理諮商師,只是在分享我自身的實踐經驗。建議有需求的人還是要去找諮商師。」,說實話這種免責聲明很雞肋。因為上架的地方就是一個賣「課程」的平台,商品更叫做「諮商筆記」。根據募資影片提到,#內容會整理匯集從她個人諮商醫療行為過程與閱讀書籍裡獲得的心得與方法,怎能睜眼說瞎話說這跟諮商課無關,只是一個生命分享?如果真的只是希望呼籲大家,有心理問題一定要去找諮商師,那理科太太可以找很多不同的諮商師來拍影片,或是推薦她所閱讀的書籍,推廣諮商的必要性即可,真的不必大費周章分享如此私密的個人諮商筆記做成商品。
    .

    .
    有人說:「搞不好這堂課跟 #阿滴英文 一樣,就只是把自己走出憂鬱症的過程寫出來,只是阿滴出版的是書,她做的是書籍一般的線上課程,兩者並無差異。」
    .
    #不好意思恕我無法同意。買書閱讀的行為終究與在課堂上課(不管線上或線下)的本質不同,作者分享經驗,與讀者基本上是對等的關係,如果作者撰寫的內容能讓讀者心有所感,那是讀者的運氣,若不能,書本放在旁邊也就是了,作者不會進入讀者的生命裡。
    .
    但就像前述提到,在課程平台上架具有某種不對等的權力結構關係,買課程的人一部分是腦粉,有更多的人是渴望這位站在講台上「有能力的人」,能給耽溺的自己一份生命的救贖。理科太太在影片中也提到:「這堂課要幫助大家克服種種難關,#身為學姊會陪著你,#也會成立專屬社團讓同學陪著你。」Hahow與理科太太以各種甜美的銷售話術,明示暗示好像會在你身邊隨傳隨到似的,但我真的很想請問他們到底是要怎麼陪伴、怎麼幫助?一個個面對面諮詢嗎?這豈不是直接觸法?如果課程最後幫助不了呢?#究竟誰要負責接起這些心碎的人?
    .
    甚至計畫成立專屬社團,讓這些都需要正確諮商醫療行為的同學們,在一個半公開的空間互相傾聽安慰陪伴,這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嗎?這個社團會不會更涉及違反心理師法第22條第2項——「非心理治療所或心理諮商所,不得使用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或類似之名稱。」?此外,社團管理人又要怎麼管理呢?#管理的當下會不會直接觸及到類諮商行為的違法邊緣?這甚至不是請一位心理諮商師進社團就能解決的問題。因為也會涉及違反心理師法第10條——「心理師執業以一處為限,並應在所在地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准登記之醫療機構、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或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可之機構為之。」
    .
    身為一位消費者,我希望Hahow與理科太太可以進一步解釋與說明上述疑問。
    .

    .
    另一方面,我有看到部分患者說:「我相信購買課程的患者,很多是很怕去看心理醫生或是很難跟家人提出我想去諮商的需求。」
    .
    其實能預料會有這樣的聲音出現,這也是我不能理解Hahow與理科太太為何能如此殘忍地將這些患者的需求當成商業工具的地方。
    .
    患者害怕分享自己的故事給陌生人聽(即使是面對諮商師),於是想先以隱藏的角度偷看別人的過程,進一步了解諮商是否真的能幫助到自己。很多諮商師都在文章說明,每個人的生命經驗與狀況都各自獨立,別人的過程無法一體適用,不過我也能理解當事人希望得到的「共感」與「同理心」。
    .
    這讓我想到之前的「#38號樹洞」性侵受害者投書信件展。樹洞的作法讓觀看的人有機會單獨觀看後慢慢消化故事裡的情節,若同樣是受害者,他們讀完那些信件後或許無法真的解決什麼,畢竟事件已經發生,但那些信件內容雖然描述的過程悲傷,但結尾大多充滿著更多正能量,讓閱讀的觀者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會獲得更多未來面對人生的勇氣。
    .
    Hahow與理科太太起心動念或許為善,認為筆記可幫助別人踏出第一步,理科太太自己在影片中也提到她花了很多時間才踏出,但他們卻將這種患者需要共感與同理心的需求,當成商業材料販售,在處理這個極具爭議性的題目同時,忘記理科太太也是一位具有爭議性的話題人物,上架期間勢必造成社會討論,忽略了這段時間因為輿論引發的社會情緒壓力,#結果就是這份筆記還沒幫到人,#就先造成更多社會邊緣的患者心中不安。
    .
    「38號樹洞」引發的社會輿論其實不亞於這次的筆記募資,或許你也會說可能會造成其他受害者的不安,對沒錯,正因爭議性質高的議題如此敏感,具有光影正反兩面, 鄭家純 收到那些信件,如果也做成募資上架,不管是要賣課程或是賣書或賣什麼,我相信一定也會被罵爆。但她自己拿了兩百多萬出來做這個活動,就只是為了幫助這些受害者,讓社會有機會正視這個問題與受害者需要的幫助。鄭家純本人也在我個人帳號的文章底下留言:「當初評估了很多風險,不要說上線募資,連接受任何贊助捐款都不行,一定要獨自出資辦展才能建立起護城河。」或許還有更好的作法,但我認為當時已經處理地盡善盡美。
    .
    患者與受害者立場與狀況不盡相同我明白,但他們都需要專業的幫助,我們在鼓勵他們踏出心中的貝殼塔之前,都該有更多的耐心、善心與同理心。但 #hahow 與 #理科太太 有嗎?我是不這麼認為。或許是有吧,但那些之前,他們看到更多的是商業利益。
    .
    最後,非我本意,但這樣的文字可能會讓更多人知道有這個課程,進而增加他們的業績。沒關係,我仍舊真誠地希望購買這堂課程的人,真的都能在這份筆記找到希望。不過在看到他們面對消費者質疑後,理科太太把有證照的專業者的批評打成酸民、Hahow將責任撇得一乾二淨說這都是理科太太的經驗,說實話我對Hahow本身是蠻失望的,他們沒有自我覺察到身為傳授知識的平台的社會責任,或許他們自己看完理科太太的筆記有機會學到一點什麼。
    .
    但沒關係,他們不必為我的失望負責,我能做的就是,在此宣佈,在Hahow提出能說服我的進一步聲明之前,#我將抵制未來所有Hahow的課程協力宣傳。
    .
    不過我沒有鼓吹大家抵制購買喔,Hahow上還是有其他不錯的課程,我抵制是我個人的事情,沒有要大家跟著我一起這樣做,這篇文章只是一個自我覺察的生命分享。:)

    發現有人做了他們從八月宣傳課程以來,原本叫「理科太太自我覺察線上課程」,後來受心理諮商界抨擊後改名字「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換湯不換藥的始末懶人包,請參考

    https://reurl.cc/qZpjkq

    八月的影片及相關文案貼出後,隨即在諮商心理界引發議論,因此到 11 月課程正式上線前,Hahow及理科太太始將課程名稱改為「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並於文案中開始強調「我不是心理師不能幫你諮商,但我在諮商室的另一頭和自己搏鬥了 100 多個小時,我想以學姊的身份,分享我的筆記,陪你走過這一段。」
    然而在課程介紹的相關內容中,仍然將「認識身體、觀察情緒,整合自我到選擇回應」、「建立自評系統,成為不受外界干擾的不倒翁」等通常需藉由專業諮商心理師引導進行之項目,列入課程項目,讓學員自行操作,引發更大爭議。
    調查發現,課程行銷手法,早期直接宣稱課程為「自我覺察線上課程」,引發爭議後近期才改名為「諮商筆記」,企圖藉此掩人耳目,但內容換湯不換藥,仍然是讓學員在毫無專業陪伴的情況下進行「自我覺察」。

    這篇我覺得來自專業諮商心理師的文字寫得很中肯,值得一讀。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7944

    這篇關於諮商的專業性,有不同角度的解讀。
    有段寫得很好。

    沒有持有專業證照,不一定代表沒有能力提供品質良好,足以轉化人生的陪伴能力:我自己的療癒歷程裡,並不是只有領有專業證照的人才足以提供我支持跟協助,我深深地獲得過許多沒有領有專業證照的友人協助,而那並沒有比較差,反而有很多時候很及時很讓人感謝。
    如果我們片面且粗暴地認為「諮商是專業」,所以我們不知道如何跟敏感的人對話,鼓勵彼此都大量利用諮商,我總覺得這件事很奇怪,因為對話應該是人類的原始能力,我們都應該能做到的,支撐跟被支撐應該是我們的日常才對吧?是什麼讓我們做不到?我認為移除這些擋在路上的大石頭,讓人們能夠在日常生活裡彼此陪伴才是正解。
    諮商應該是使用一陣子的「輔具」而不是一蜚子放棄好好溝通的理由。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6078966548781335&id=100000041498271&mibextid=qC1gEa

  5. chengyin

    討厭這個人就直接說討厭即可,不用扯其他理由:

    理科太太賣諮商筆記這件事情,明明沒有做犯法的事情,卻讓人感到厭惡,原因是什麼?為什麼她的行為總是會引來知識階層的廣泛憤怒,「諮商是專業的東西不應該隨便販賣/有法律問題」只是表面上的幌子,很多人都沒講到點上。
    󠀠
    原因其實很簡單,對我來講,純粹就是討厭她的個性,討厭這種好勝心強、操控慾強、貪心、虛偽、勢利眼、人情味淡薄、用包裝手法洗自己的知性人設,用社交槓桿撬動各種電視明星來合拍雞湯影片,甚至不知為何的能動用媒體關係,竭盡「控制」著一種明眼人覺得可笑的完美人設,並且用這種人設來販售一些可疑的東西,卻總是能得逞。
    󠀠
    關於人的偏好,我通常喜歡股癌這種人,他直來直往,偶而會有粗口,有道德上的潔癖,刀子嘴豆腐心。除了聰明之外,也願意直白的分享自己的糗事與怪事(目前為止,除了魯比之外,他們一家人+秋口其實都怪怪的),也不會去割粉絲韭菜,甚至不希望你去崇拜他,他只從自己的股票市場與業配中賺錢,也不會業配自己覺得有疑慮的金融產品。這就是所謂的「知識份子的良知」與「道德品味」,種種特質都讓我感到放心。
    󠀠
    至於理科太太,就屬於我很討厭的那種人,但她也沒有犯法,所以你也不能拿她怎樣。請注意,這個詞將常常伴隨她出現,「反正她沒犯法」,這就是她行事作風的底線。
    󠀠
    諮商筆記是否有價值,其實是有的,我也有接受過諮商,我也有寫過諮商筆記,寫了幾十萬字,這其實是有價值的,心理諮商也值得推廣,實際上我鼓勵每個人無論有事沒事,都該去找諮商師聊一下,而且值得花1個小時幾千元的諮商費。
    󠀠
    至於如何推廣這種價值?我頂多就是寫幾篇文章就完事了。
    󠀠
    對於絕大多數創作者,比較常規的優先反應是把自己的心路歷程拍成影片來分享/上其他頻道或節目分享,這是絕大多數經歷過憂鬱的油土伯曾幹過的事情。
    󠀠
    只是萬萬沒想到,竟然有人覺得這種東西能包裝成商品,有意識的避免白給別人,真的是突破天際的想法,當然這沒有犯法,只是會讓人覺得「連這種錢你都要賺」、「連自己對抗心魔的歷程都要精心包裝成商品來賣」,真的是思路奇特。
    󠀠
    我不覺得這是商業頭腦的體現。阿滴也很有頭腦,也很懂運作,懂得消費妹妹(這很好,多多益善),他對於自己的憂鬱症,頂多就是拍片,然後上一些節目分享,就完事了。他第一個想到的是「分享」,是很典型的創作者會有的思路,也是大部分人的想法,阿滴從以前到現在都讓我感到舒適。
    󠀠
    但對理科太太而言,對於獨特的體驗,她優先想到的是對價關係,「意識到這種東西不能白給」,我提供我的價值,你必須花錢才能看,然後用「鼓勵」、「推廣」這一類高大上的名義,來包裝自己的真實動機,或許他真的覺得自己在分享,但在幫助別人的同時,她又覺得「這東西不能白給你,你必須要付錢」,單純分享的成分很弱,目的性很強,有很強的對價關係,總是想從別人身上獲得好處。
    󠀠
    這種行為並不犯法,卻又讓人感到詭異與反感,或許這是來自於我們基因中,社交雷達方面的天性,對於貪心與勢利眼的人會產生警惕。
    󠀠
    這屬於個性的範圍,由於「個性」這個理由比較抽象,那怕這其實是最重要的原因,大部分人在表達不滿時,還是會避開這一塊,會另外從專業或法律上的角度去建立論據,避免落入人身攻擊的範圍,或者寫一些陰陽怪氣的文章,例如「你真會賺」之類的。
    󠀠
    但在我看來,原因非常簡單,就是討厭她的個性,這才是很多人厭惡他的根本原因,何必繞一大圈來包裝自己的厭惡,發一些陰陽怪氣的文章評論她,直接承認她的個性讓人厭惡不就好了?
    󠀠
    沒人理她也就算了,真正讓人刺痛的是,很多人願意為這種行為買單,就是有人吃她這一套,認同她打造出來的光環,有些人就是不在乎。這不代表她的諮商筆記沒價值,只是在得知她的行事作風之後,我完全想避開這種人。
    󠀠
    其實我不確定募資平台的價錢是否能自己灌水,因為灌水也是一種造勢的手法,對項目方與平台方都有誘因,這部分不得而知。
    󠀠
    ——————–
    󠀠
    理科太太的本性就是如此,懂的人就懂,不懂的人也沒辦法,或者你認同理科太太的價值觀,那另當別論。
    󠀠
    對於理科太太本人,她可能只覺得自己只是擅長做最佳選擇,替自己爭取最大利益,做最有效率的事情,不明白為什麼總是被批評?她可以選擇從此退回到角落,或者堅持做自己,與社會中比較聰明的人對抗,這裡的「聰明」與學歷、財力或專業能力無關,而是體現在獨立思考﹑能進行批判性思考,有道德品味。
    󠀠
    最後,她選擇把批評的聲音都當成酸民,繼續做自己,繼續選擇做最有利益的事情,這就是她的選擇,這對她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她沒有落入退縮或自我懷疑,而是選擇做自己。
    󠀠
    就這樣,反正她沒犯法,也不是在賣一些真的很扯的東西,好歹是有一些價值的,眼不見為淨就好。她的諮商筆記也不一定不好,甚至很有可能很不錯,只是她總是要搞一些「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正常人普遍會選擇免費分享的東西,她選擇拿出來賣,如此渴望獲得好處,又想給自己上光環,打著推廣的名號,這就是她,反正我是很討厭這種人。

  6. chengyin

    轉:

    那些看不順眼的YouTuber,每個都過得比你好。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 這幾天因 #諮商筆記 課程《療癒人生,改變自己》被炎上。

    我沒資格討論,但我只能說「好幸運」,還好理科太太不是靠健身來療癒自己的。

    這些人氣網紅的頭腦聰明、富有行動力,若他們決定考張健身證照當健身教練,不出一年,被淘汰的,可能就是我了…

    『1.如果網紅有證照,我的市場在哪?』

    我只能說好幸運,如果理科太太是靠健身來療癒自己的,決定出個健身筆記或突然想跨界當健身教練…

    「哇!那我就不用玩了。」

    我們,應該都要對自己的專業領域擁有危機意識,如果自己的行業進入門檻不高,那「專業」這回事,可是很容易被取代的。

    『2.那些年跨界健身的網紅,現在過得如何?』

    一休陪你一起愛瘦身、Linda 美魔女、美樂蒂 Melody,這三大人氣部落客,是我剛入行年代的人氣指標。

    他們教的動作、說的觀念,我當年都只有搖頭的份。

    但是,粉絲愛他們,如果我們一起銷售課程,他們每個月能執行的教練課堂數絕對遠超過我。

    大家都應該知道一件事:「經驗的多寡,決定誰該成為專家。」這就是刻意練習、一萬小時定律的由來。

    假設,這些網紅有心想進步,然後課還能上的比你多,在短時間累積海量的樣本時數,過不了幾年就能輕鬆把你的專業壓在地上磨擦。

    那麼,這三位網紅現在過得如何?

    「一休」
    -在大安區一樓店面開了健身房
    -出了兩本書
    -臉書86萬讚

    「Linda」
    -近兩年健美比賽全國冠軍3次
    -報名團課要排隊
    -出了三本書
    -臉書25萬追蹤、IG 21萬追蹤

    「美樂蒂」
    -衛生棉品牌創辦人暨執行長
    -出了一本書
    -臉書24萬追蹤、IG 9萬追蹤

    哭啊,每個都發展超級好的,收入更是我直接看不到車尾燈的好嗎!

    『3.我很專業沒錯,但我也只有專業』

    ▍你專業,但太少人認識你;他不專業,但大家都認識他。

    老實說,這些人氣部落客,只有專業輸你,其他地方我們可都得叫聲「前輩好」。

    看看他們成功的地方在哪?
    1. 明確的網路定位:TA 力
    2. 堅持輸出:毅力、自律、時間管理
    3. 越嘴越紅:抗壓力、公關力
    4. 銷售帶貨:專案管理、文案、行銷、個人品牌
    5. 創業:經營管理
    6. 用客戶能理解的方式呈現商品:客戶導向、同理心、顧問力

    他們的專業只是剛好跟我們不同,而且還比我們的專業用途更廣。

    想想,他們所擁有的專業不都是那些「成功人士」的必備技能嗎?如果能在這些技能成為頂尖,那考你領域一張證照對他們來說有什麼難的?

    「我們想跨足他的事業,要學的很多,是開放式探索。」
    「他們想跨我們的事業,教科書輕鬆寫意的刷,閉鎖式成功。」

    就算你的專業門檻很高好不好,但他們可是「事業有成」人士誒!用錢買時間是最快超越你的做法,他們可不可以聘請專家來當他們的顧問?或者在直接一點,請專家來當他們的員工?

    「你玩屁啊!你不緊張嗎?」
    「我先承認,我會緊張。」

    『4.教的再好,沒人認識你有什麼用?』

    ▍潛在客戶要找老師,一定不會先找你,因為客戶不認識你。

    就算自己空有一身專業又怎麼樣,找不到客戶也是活活餓死。

    於是,我終於知道自己當初氣這些人氣網紅的理由了:

    「動作教錯可能會誤導民眾,真的有必要讓我這麼生氣嗎?」
    「沒有,我心裡氣的是明明比他會教,但學生卻不會找我上課。」

    「我氣,不是氣他,而是氣自己。」
    「是我,擋了自己財路,從來就不是別人的問題。」

    如果我有本事,我也想出書、開線上課程、接聯盟行銷,但我只有專業。

    我嘴裡罵的是他,心裡氣的是自己。

    不服氣嗎?但能開線上課程的可不是自己呢!

    認清現實吧!每個人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那我是該補強自己的弱區,還是看他的不足呢?

    時代不一樣了,一直守著專業的人,最後可是連專業也會被整碗捧去的。

    ▍這個世界,專業的不一定是名師,但能被很多人喜愛的,一定是名師。

    本篇觀點僅代表我個人立場,與他人或任何團體無關。

    我對自己的言論負完全責任,歡迎各方面不同觀點與意見參與討論。

    -謝維駿 Hank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