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各種自由工作難題的系統思考思維模型,經驗萃取成即戰力的企劃、具體錦囊與實用攻略
想持續自我成長進步卻一直拖延刻意練習,怎麼辦?
想持續自我成長進步卻一直拖延刻意練習,怎麼辦?

想持續自我成長進步卻一直拖延刻意練習,怎麼辦?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自身這兩年的心理狀態:明明知道工作,自我成長很重要卻嚴重拖延該怎麼辦?

對於過往的工作經驗是痛苦的,又覺得沒在進步而逃避。我知道刻意練習是重要的,不是不願進步,只是被卡住,舉一反三有問題。搞不好過程中受了這麼多苦,抵達終點會不會真正感到快樂,那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嗎?

對於這種想法我發現了一個盲點:就算這些目標真的很重要,那我能控制它嗎?

這都算某種模仿別人「應該」的僵固性思維,放任焦慮遲滯我自己的行動力,結果導致重要的事情沒做外,連眼前的事情也都搞砸了。

這種僵固思維的盲點是不去區分事情的哪部分是無法控制,哪些則是能操之在我的,分散了能掌控部分的注意力。

如何走出不進步的焦慮?這讓我想到如同河流一般,一條活水河流動起來要有三個條件:

  1. 張力
  2. 河道
  3. 源頭活水

從僵固性思維到「成長型的創造思維」,可以製造張力,「控制的二分法」能讓張力變成行動力,找到活水源頭則是靠著與「持續接觸現實世界受到刺激」。

為什麼現實是活水源頭?從持續接觸現實世界受到刺激就像穿越熱帶叢林探險,一步步往前走,走的時候注意腳下每一步伐,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到真實,正在發生在「腳底下的事情」。事情是不斷變化的,在特定情境中持續改變;相反地,過往我的焦慮一直把注意力放在「遠方的海市蜃樓」是一種抽象的,基本上是想像出來的,是靜止且僵固的存在,與現實的情境無關。

秉持著「腳底下的事情」的思維是跟現實不斷接觸並持續改變優化自身的思維與行為,而「遠方的海市蜃樓」則是在腦中打轉,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不願意改變。

遠方的海市蜃樓」的僵固思維不看重現在正在做的努力,而是自以為不斷評價自身優劣,只關注腦中原有的原則,而不關心正在發生的事。這概念很像是看電影,當下覺得看得很清楚,透過螢幕畫面是導演給我們的視覺饗宴是導演自己想給我們看到的,至於看不到的部分則被有意的忽略了。「腳底下的事情」的思維則是在片場看到各種細節,的確資訊太多消化不易而且片場又不斷變化,可是卻是真實狀態。

為了讓焦慮的心安頓下來必須有一個現實存在的焦點,如果關注該現實焦點夠長時間就會開始專注,一旦專注就在片場裡面了,真正看得到現實各種細節。

遠方的海市蜃樓」的僵固思維其實沒在現實層面的細節中,只在腦袋的想像中打轉。

我發現以前的自己常常說:

「努力到最後什麼也沒成怎麼辦?」

「這一切有什麼用?」

「我為什麼總是這麼廢?」

「太難了我做不到!」

這些詞彙的共通性是概念且抽象的,不具備具體細節,根本不是現實。

以教練學的概念來觀察,要讓自己轉換成腳下思維關注具體事務,多用描述性語言客觀現實而非評價性語言概括事務。而且多問具體的問題而非抽象問題。

比如:「我能力很差怎麼辦?」、「我很內向怎麼辦?」、「我有拖延症怎麼辦?」這些都是海市蜃樓的想像詞彙並不具體。

提問的方式反映了我的思維方式,我怎麼想就會怎麼問問題。以為自己在尋找答案,事實則是這種思考方式本身就是我自身的最大問題。

唯有看到現實中真實的過程才能發現我們能控制的部分,才有可能找到出路。

很多時候我的確知道我能做很多事卻「不願意」去做,不願意本身是海市蜃樓的思維不具體,因此把自己拉到腳底思維,如果為了真的一試,我願意試試看嗎?對,我願意嘗試看看。

因此,我對自身的對話總結成兩句:碰到這個無聊又煩躁的問題,我現在能做什麼?我願意做嗎?

畢竟用什麼樣的語言就有怎麼樣的思維方式。

至於讓自己有動力的方法就是打造一個能變現的作品,以前光是列待辦清單就覺得很痛苦,現在我則是持續練習關注現在能做的而非自行想像事情的結果。

不可控制的事情讓我覺得很糟糕,然而我卻忘記了再不可控的事情中,一定有某部分我是能夠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