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從事知識變現,毛利比較高,累積性也很可觀。妳/你有專業或特定領域的知識,
相對於無法累積客觀作品的單純體力勞動(比如:送餐、打零工等等)知識型工作能累積作品與有價值的內容,總有一天會被看見。
一個人長期耕耘知識變現,比起所謂創業來說沒有庫存壓力,也是一種副業、斜槓,最重要的是讓自己產生多元收入累積資產,應對日後不可逆少子化、高齡化社會趨勢帶來的系統性危機。
Table of Contents
找到自己獨特的 niche 市場
簡單地說,哪些人會掏錢給我們?
平常在做的工作以及自身的專業都是服務哪些人?
工作做了多久,累積了多少專業背景、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列一個服務了哪些人的清單。
過往曾經受過我們服務的人一定有相關的人脈,從中把這些人找出來,列出潛在客戶名單。這些人很可能就是未來會付錢給我們的一群人。
最重要的是針對曾經的客戶名單做簡單分類,從性別、可支配所得、生活困境、願景、可能存在的痛點。
通過這些特徵與痛點描述,都是日後很重要的素材來源。
鎖定自身定位後,持續提供內容吸引她/他們。然而,得先確認我們把自身專業變成商品時,她/他們是否願意買單。
就像是保險業務或理財專員,全世界有這麼多人都在做,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會找妳/你。妳/你一定有不一樣的地方,最主要是跟別人有差別,做出區隔性,針對不同需求對症下藥。
接案的時候從既有的經驗出發,類似「T」型耕耘模式,深入某一專業,再平行往外擴展相關的領域。
沒有專業怎麼辦?
知識變現的邏輯在於把自己變成商品。
一定有人會問:如果我沒有明顯的專業,怎麼辦?
沒有專業,就累積專業啊!這不是一句廢話,我認為可以先從新的軟體開始摸起。
軟體推陳出新,尤其台灣總會比歐美國家慢一波。就以知識變現很常用的筆記軟體為例,在台灣用筆記軟體 Roam Research 或是 Logseq 還是比較少,或是嘗試用之後更新的筆記軟體,先自己學會然後錄製線上課程教別人,自己就在某個小市場一方之霸了。
寫作+社群+網路科技
知識變現的底層邏輯就是兩個「信任」。妳/你持續提供有價值的內容吸引對方,長期來講對妳/你產生信任,覺得委託給妳/你能對她/他的痛點造成改變。人們渴望改變,妳/你賣得就是「改變的希望」。
我們持續輸出有價值的內容吸引別人眼球,寫作是個基礎門檻,圖文創作、資訊圖表、影片又是更高一階,一切也都是從寫作開始。
這一切都透過網路科技的加乘寫作,產出有價值的內容,吸引到的潛在客戶集中到一個社群中,賣出妳/你自己的數位產品或服務來解決她/他們的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