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各種自由工作難題的系統思考思維模型,經驗萃取成即戰力的企劃、具體錦囊與實用攻略
卡片式輸出學習法
卡片式輸出學習法

卡片式輸出學習法

我發現不少人習慣直接在書上畫重點、寫心得,但這樣的筆記方式對於大量輸出式的學習方法來說是無效的。

我們是為了靠產出內容來進步,要寫出些什麼還得回想在哪裡做的筆記不太可能。正好《卡片筆記寫作法:如何實現從閱讀到寫作》解決了我需要每天大量產出內容的問題。

大量產出內容的學習方式,就以每天日更寫篇短文來說好了,對著空白螢幕打字不切實際,通常情境都是讀了一些東西然後再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

輸入與輸出的時間比例我發覺 3:7 是最合適的,要真正學會什麼只能靠持續大量的輸出才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改變,而不是花大量時間一直背誦與記憶,號稱一個月讀了十本書卻什麼也想不起來,跟沒有讀是一樣的。

可以靠著書中德國社會學者盧曼一生建的卡片式筆記,或是現在更潮的 Roam Research 筆記軟體更符合人腦的運作:寫一篇主題短文時,不用回想當初的筆記詞條在哪裡,而是直接翻閱當初紀錄的詞條庫即可,只是有些要訣。以下簡單敘述卡片式輸出學習法的一些要訣,沒什麼高難度,只是調整我們過往寫筆記的壞習慣而已:

步驟一:靈光一閃筆記

不要當下想到的東西多麼讓人驚訝,就是一條一條寫下來。每一條就是一張卡片,不要在乎品質或是多麼沒有系統,人腦的思緒本來就像電流一樣沒理由的竄來竄去,把剛剛讀到、聽到、想到的記錄下來放在一個暫時的資料夾,等到有時間能夠消化時再整理一下放到永久保存的筆記庫中。

步驟二:文獻筆記

無論讀了什麼、看了什麼、聽到什麼都要做筆記。寫下不想忘記的內容,或是可能日後大量產出內容時會用到的素材。

讀書千萬不能照抄,這就是一般的輸入,不會是自己的;相反地要用自己的話寫下來,不要管品質,想辦法去理解後用自己的話講一遍。

然後把筆記與參考書目與頁數一起保存筆記庫中。

步驟三:永久保存的筆記

假如是一個實體盒子,這時候開啟盒子;如果是用軟體就是開資料夾或是新頁面,瀏覽步驟一與步驟二做的筆記卡片(一定要一條筆記一卡片,不要多個條目放在一張卡片,混著寫日後不好找)。

最好每天都開一次,去問自己這些筆記卡片跟自己最有興趣或是生活中想解決的困難事務有什麼樣的關係。

由於妳/你在翻閱這些卡片筆記時不斷問自己日後會怎麼使用這些卡片,腦海中應該會浮現一些日後會使用的場景,這些場景會帶有一些關鍵字。卡片筆記不是蒐集癖好,而是產生更多想法、論點與討論,甚至讓自己能夠有 M.E.C.E. 能找出互相矛盾的地方。這些想法又可能延伸出什麼問題。

這時一定會有一些想法又冒出來,盡量使用完整的句子,標注來源,寫下參考資料,然後把步驟一的筆記丟掉或刪除,加入步驟二的筆記。

步驟四:加入連結

完整真正精練的筆記後,把永久卡片筆記放到一個或多個相關的筆記後面,給相關的筆記連結,讓自己日後能快速找到相關的條目。

題外話:頭腦風暴沒想像中有用

這讓我想到很多人提倡頭腦風暴 brain storming ,這表示平常沒在做卡片筆記,通常要發想主題只要翻閱卡片筆記就會有想法,以有系統的方式產生更多、更深刻的洞見。